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面建成小康,倒推經濟增速做法不妥

http://www.CRNTT.com   2015-02-13 09:30:27  


  中評社北京2月13日訊/在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調研時,常常聽到“和全國同步奔小康”的說法,緊跟著會聽到這樣的思路介紹: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預計達到多少,我們這里目前的水平是多少,我們要和全國同步奔小康就得實現年均百分之多少的增速,為此得上多少項目、引多少資、修多少路……這個思路概括起來就是,以2020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依據,倒推本地區未來幾年的增長速度。

  人民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文章表示,地方積極性高,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應當肯定。但細細一想,欠發達地區把同步奔小康理解為到2020年本地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數,即使在簡單的代數關係上也存在悖謬之處。且不論這樣的目標能否實現,就算實現了,屆時全國的實際平均數也會水漲船高,不再是原來的數字。再仔細想想,倒推增速的思路若一級一級往下延伸,省級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地市級要達到省級平均水平,區縣級要達到地市級平均水平,這樣下去,欠發達區縣的增速豈不是要達到百分之十幾二十幾?這明顯脫離實際。更危險的是,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一旦確定脫離實際的高增速目標,就容易違背規律採取非常規措施,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其實,地區之間存在發展差距十分正常,只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就不會妨礙實現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中國確立的全面小康目標是全國性的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兩個翻番”也是從全國範圍來說的。這就是說,全面小康目標充分考慮了地區間人均生產總值水平的差距及其縮小趨勢,是建立在各個地區根據各自資源禀賦和比較優勢合理髮展基礎上的,而不是說所有地區、所有市縣、所有人都要實現“兩個翻番”。倒推經濟增速的做法,是對全面小康目標的誤讀。

  還要看到,全面小康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整體性目標,經濟發展固然是重要基賜核心內容,但離開其他任何一個領域的協調發展都不是全面小康。片面追求經濟高增速,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背道而馳,不僅可能欲速則不達,而且可能帶來環境污染等各種問題。如果那樣,才真的是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後腿,愧對人民、愧對子孫。

  文章指出,不倒推經濟增速,並非給欠發達地區洩士氣、潑冷水,而是要為其“解套”,促使這些地區從傳統思維定勢中走出來,努力實現科學發展。要認識到,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之間並非線性對應關係。有些資本密集的重化工業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雖然可以顯著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卻未必能有效、持久地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少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坐擁綠水青山,羨慕“金山銀山”。要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前提下換來“金山銀山”,就要創新思路。例如,把發達地區人們日益提高的對綠水青山的消費願望和購買力吸引過來,把生態綠色的特色農副產品以新鮮的狀態送到人們的餐桌上。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做好了,本地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並不會比上馬重化工業項目差,甚至會更好。

  不倒推經濟增速,還有其他方面的含義。比如,對於一些眼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較高甚至已高於2020年全國可能達到的水平的地區而言,也不能鬆勁懈怠,仍然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因為這些地區的發展會吸納欠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就業,減輕其發展壓力;向欠發達地區輸出資本和技術,帶動共同發展,實現全面小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