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激活新常態經濟亟需新國策新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5-03-04 10:08:45  


  中評社北京3月4日訊/央行春節後再降利息,貨幣政策抗通縮又成了2015年的主流觀點。如果通縮是2015年經濟的最大風險,那麼貨幣政策是抗通縮的良藥嗎?

  上海證券報發表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文章表示,在“新常態”轉型過渡期,要有新的思路去認識,去適應,去把握,否則會誤判形勢,誤讀政策,固化扭曲的結構,錯失轉型機遇期。

  經濟學對通縮形勢的認定,一般是連續三個季度的價格水平負增長,“連續”是為了確認通縮不是短期狀態有利於判斷未來態勢。而我國描述價格指數的月度指標CPI至今仍然呈現正增長,連“負”增長還沒有出現,哪里談得上連續“三個季度”之憂。

  文章分析,眼下“通縮論”者最大的擔心,是PPI已連續35個月出現負增長。那麼,PPI是否會成為未來價格指數CPI形成三個季度連續負增長的推手?這要細細分析PPI負增長的原因。本輪PPI負增長實際上有兩個變化階段。第一階段PPI從2012年初開始負增長,一路收窄至2014第三季度;第二階段2014年底PPI負增長幅度重新開始擴大。PPI兩段不同的走勢,既顯示了負增長的“原因”,也顯示了原因的“變化”態勢。

  PPI是上游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出廠價,2012年初,由於國際國內增長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我國經濟呈現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的特征,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凸顯,對上游原材料加工的需求下降,一些過剩產能的領域本身就是上游原材料的加工製造業。經濟學最基本的原則告訴我們,當供給大大超過需求,價格就會下降。本輪PPI的第一階段的負增長,上游原材料製造加工業的產能過剩顯然是主要原因,或者說“結構性通縮”是負增長的原因。同時,PPI負增長幅度不斷收窄,說明過剩產能正在逐步退出,第一階段PPI變化呈現產能過剩的調整已漸漸有了效果。不過,PPI負增長說明行業整體仍然呈現生產企業的邊際收益為負,產能仍然過剩,還需要繼續加大調整力度。

  第二階段PPI重拾負增長升勢,顯然與去年下半年國際油價大幅下跌有關。石油購入價格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下降,幾乎與PPI負增長的幅度擴大同步,因此,在筆者看來,“輸入性通縮”是第二階段PPI負增長幅度擴大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的問題是,寬鬆貨幣政策能解決解決輸入性的石油價格下跌嗎?我們知道,石油價格下跌與美國石油增產和頁岩氣大規模開採有關,也與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有關,更與石油輸出國為保持國際市場份額堅持不減產的策略有關。這些近期影響油價下跌的因素都不可能由我國央行印發鈔票來解決,畢竟國際石油價是美元定價非人民幣定價,人民幣的貶值升值,至少眼下還不會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構成實質性影響。所以,我國現階段的寬鬆貨幣政策不會對輸入性通脹產生影響。實際上,自上世紀70年代爆發石油危機以後,美聯儲就把石油價格從所謂“核心”通脹定義中剔除而成為“非核心”通脹因素,主要理由就是貨幣政策也就是美聯儲基準利率的調整對國際石油價格沒有直接影響,雖然近年來的大規模投機活動改變了石油的商品屬性,美聯儲貨幣政策對石油價格的影響早已大大加強。所以,國內貨幣政策對輸入性通脹“免疫”,寬鬆貨幣政策不是治理輸入性通脹的良方。不過,筆者判斷,國際石油價格進一步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已不大,輸入性通脹壓力會逐步緩解。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