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劉國深:讓台灣青年享和平發展榮耀

http://www.CRNTT.com   2015-04-21 00:10:19  


 
  由於台灣部分青年群體在抗爭事件的過程中、在“九合一”選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加上台灣媒體一波波“台灣人越來越不認同是中國人”的“民意調查”結論,涉台研究人員也開始對台灣的政治發展走向感到憂心。如果說兩岸簽署各種交流合作協議、國民黨推動的兩岸交往政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政治基礎,那麼,“服貿協議”的受阻、國民黨的慘敗、台灣青年群體在政治參與過程中的表現,的確會成為部分人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產生憂慮的原因。筆者認為,此時我們冷靜理性地重新檢討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政治戰略安排的妥適性和可行性,對於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戰略必將有所裨益。

  青年群體在台灣政治過程中的角色與功能

  本文無意從年齡上為參與運動的“台灣青年群體”進行精確的定義,大體上是指那些在校青年學子以及那些立足未穩的初入台灣社會的青年群體(包括所謂的“待業族”、“青貧族”、“無殼族”和“墊底族”)。筆者相信這一群體是“太陽花”運動最活躍的參與主體來源,同時也是台灣“九合一”選舉“首投族”的主力。

  這一群體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是“無產者”,沒有太多的家庭和事業包袱,他們最富有的就是時間和精力,他們充滿活力與創新精神,有一定的革命理想性質。同時,這個群體往往缺少社會經驗,感性用事大於理性思考,他們的政治態度有明顯的“一過性”。根據台灣媒體的長期描述和我們的研究心得,台灣青年群體平時不太關心政治議題,也較少介入選舉等政治過程,他們是政治體系中的“弱勢群體”,特別是在體制內和傳統政黨中很難得到有效的利益表達途徑。儘管台灣各界都強調青年群體的重要性,但大多是口惠而實不至。民進黨曾經為台灣青年群體開放了較大的參與空間,但很快就出現“政治升遷大塞車”。國民黨在第一次失去政權的階段中,也曾經為青年群體開放了一定的上升空間,但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