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洪錦鉉語中評:選舉不是民主的全部

http://www.CRNTT.com   2016-06-19 00:03:21  


洪錦鉉指出,選舉只是民主的一部分,不能當作是民主的全部,民主的概念還包括民主的決策、民意的反映、民眾的參與,是很多元素的結合,把選舉當作民主全部的社會沒有出路。他說,現時香港社會把民主的概念、民主的元素縮窄再縮窄,覺得只有選舉才是民主,這是一種太過狹窄的思維。(中評社 莊恭誠攝)
  中評社香港6月19日電(記者 莊恭誠)香港城市智庫召集人、民建聯中常委洪錦鉉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他認為,選舉只是民主的一部分,民主的概念由很多元素結合,現時香港社會將這一概念縮窄到只有選舉,是太過狹窄的思維。

  對於中央與泛民早前的歷史性對話,洪錦鉉指雙方都要珍惜這一好的開始,而且建制派和泛民之間也非敵人關係,相反香港作為多元化社會,要接受不同聲音的存在,政策制訂的過程更需要不同聲音的互相觸動。

  談到香港社會近來熱議的“本土”話題,洪錦鉉認為不能接受以“本土”之名行“自決”、“港獨”。他說,香港最大的本土特色就寫在《基本法》裡面,即堅持落實“一國兩制”,由此才能維護香港人的生活習慣等其他本土元素。他期望未來香港社會要就此達成共識。

  一年前 政改被否

  2015年6月17日,香港立法會開始審議有關實行行政長官普選的政改方案。大樓外,支持和反對方案的人士分別舉行集會。洪錦鉉走上支持一方的舞台,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那一刻,他覺得自己正處在香港民主發展的重要時刻。

  在那之前,香港社會就政改方案展開了廣泛而激烈的爭論,七十九日的佔領行動標誌香港社會走向最撕裂的境地。

  在審議政改方案的立法會會議廳內,特區政府還需要最少六票,才能實現通過方案、邁向普選的目標。然而,甚至沒有一位議員表達出有可能改變投票取向的意願,他們的發言不僅透露出對普選前景的悲觀,針鋒相對的意見更成為香港社會嚴重分化的縮影。

  “那一刻還抱有希望,希望有些議員能夠改變投票意向,令政改可以通過。”想了一陣,洪錦鉉又對中評社記者補充說,“雖然是有希望,但又不可以說真的認為可以通過。”

  6月18日,正當身為觀塘區議員的洪錦鉉在社區參加活動的時候,承載了港人普選願望的政改方案,以建制派投票一刻犯下低級失誤的戲劇性方式,意料之外也情理之中地遭到終結。言談中,洪錦鉉也不自覺把焦點轉向了建制派的失誤,正如當時社會普遍的輿論傾向,似乎政改通過與否、後政改時期香港社會如何走出對立,都不再那麼重要。

  不過在這一段訪問的結尾,洪錦鉉還是主動提到:“政改通不過,不開心當中隱藏了擔憂。”

  建制泛民 並非你死我活

  在政改被否決後沒多久,洪錦鉉任召集人的城市智庫舉辦了一次講座,他親自主講。當時他說,建制派與泛民的關係並非你死我活,大家不應以敵我矛盾的眼光看待彼此,否則香港的發展道路會越走越窄。

  一年之後,面對中評社記者的訪問,洪錦鉉仍抱這一觀點。

  “這個一直都是自己的看法。最早搞城市智庫,就是什麼立場的人都有,有建制、有泛民、有如今成為激進派的,甚至長毛(梁國雄)都來過。我不認為大家是一種敵人關係,有些問題需要不同聲音互相觸動,把整件事磨出來。單一化在政策制訂的過程中,未必是一件好事,有時政策的制訂需要不同的聲音,因為不同聲音代表了不同利益。香港是多元化社會,要接受有不同聲音存在。” 

  現如今,城市智庫的活動已甚少有泛民中人現身,洪錦鉉對此頗為無奈。他透露,這一情況在政改、佔中開始後逐漸顯現,不是作為主辦方的他拒絕邀請,而是“似乎大家有了一個立場,就不可以跟對方有太多往來,否則就是負面的標籤”。

  真理越辯越明的道理看起來的確很美好,而到了實際操作層面,雖然每件事總有拍板的時候,但並不意味著不同意見就會消失不在。洪錦鉉認為,到那時大家總要接受,不能因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一味反對。

  “如果大家都是為了一件事的發展,那互相就不是一種敵人的關係,到今天我都這麼想。”

  由此,洪錦鉉得出了中評社記者有關“不同聲音是否有界線”這一問題的答案。他說,搞“港獨”、“自決”就是另一回事,因為是搞壞香港的發展。

  被問到泛民在議會“拉布”又是否超出了“搞壞香港發展”的界線,洪錦鉉有這樣的論述:“‘拉布’是他們的一種政治行為,可能有些人覺得‘拉布’有利於自己的選票,但是客觀造成的結果是損害某些事情,因此我還是覺得他們會為這種行為付出代價,這是個人的選擇。不過不能因為他們‘拉布’,就從此不跟他們接觸,把他當成敵人。這和‘港獨’是兩回事。”

  洪錦鉉進一步解釋說,兩者根本的差異在於是否維護“一國兩制”、認同《基本法》。換言之,維護“一國兩制”、認同《基本法》才能維護香港的根本利益,他相信與泛民仍可在這一“求大同、存小異”的基礎上互動。

  “問題在於,香港內在的各個派別、政黨,是否認同、是否想要這些東西。如果大家都希望朝這個方向發展,問題是可以迎刃而解的,不會存在很大、很根本性的矛盾。至於個別的小問題,可以逐步紓緩,即使未必完全能夠解決,因為始終大家有不同意見,但是正所謂求大同、存小異,如果大家都能就‘求大同’有共識,香港依然可以在‘存小異’的情況下尋求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