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汪毅夫:國語和文學的結合

http://www.CRNTT.com   2019-04-13 00:02:29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作者 汪毅夫)在《胡適口述自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裡,胡適先生回憶說:當我在1916年開始策動這項運動時,我想總得有二十五年至三十年的長期鬥爭[才會有相當結果];它成熟的如此之快,倒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們只用了短短四年時間,要在學校內以白話文代替文言,幾乎完全成功了。在民國九年(1920),北京政府教育部便正式通令全國,於是年秋季始業,所有國民小學中第一、二年級的教材,必須完全用白話文。

  又說:在1919年至1920年兩年之間,全國大、小學生刊四百多種,全是用白話文寫的。文言即古代漢語書面語;白話即國語(民國初年確定的國家共同語,包括書面語和口頭語),如張我軍1925年在台灣倡導“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時所謂“我們之所謂白話是指中國的國語”,又如葉榮鐘1929年向台灣讀者介紹“中國新文學概觀”時所謂“民國九年十年(1920-1921),白話公然叫做國語了”。

  胡適當年參與“策動”的“運動”,史稱“文學革命”,其要義之一是國語和文學的結合,所謂“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所謂“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也。國語和文學的結合,好比是一樁美妙的婚姻。但在老夫子胡適看來,婚前當有“二十五年至三十年”的交往,“只用了短短四年時間”,當然出乎前輩“意料之外”。用時下網絡潮語說,這屬於“閃婚”。

  對於這段歷史,語言學家黎錦熙在《國語運動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裡回憶說:“民八(1919)……本會(指國語研究會)的國語統一與’言文一致’運動和《新青年》的’文學革命’運動完全合作了”。黎錦熙說的是國語運動同文學革命“合作”,指的是同一樁婚姻:國語和文學的結合。黎錦熙同時告訴我們:“言文一致”(即胡適所謂“以白話文代替文言”)也是國語運動的要義之一。

  語言學家黎錦熙和文學家胡適好比是一對親家。黎錦熙告訴我們、也告訴胡適,有國語運動的成長,才會有這樁婚姻的“成熟”。誰說不是呢?

  胡適是學術牛人。他當年關於“二十五年至三十年”的預言,居然也得到了證實。

  從1916年屈指算來,第“三十年”是1945年。

  1945年,台灣光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