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 |
中評論壇:澳門回歸二十周年面面觀 | |
http://www.CRNTT.com 2019-12-16 00:07:43 |
李小勤:文創產業是澳門未來重要生長點 今年是澳門特區回歸祖國20周年。20年來,澳門特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統計,澳門人均GDP由1999年的1.5萬美元漲至2018年的8.3萬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盧森堡。澳門的驕人成績,也成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典範。澳門當然也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去改進的地方,比如單一產業能否多元化。 2019年2月,中央政府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建設正式提上議事日程。經濟上,可以為國家更高層次的國際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搭建新的平台。在社會上,有利於構建粵港澳居民美好的生活圈,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政治上有利於協調三地多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分工,鞏固"一國兩制"的國家政策。 大灣區的建設無疑為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們提供了許多發展和工作機會。同時,聚集於這一地區的高校也提供了人才儲備。然而,這畢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挑戰與機遇並存。年輕一代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他們準備好了嗎?因此在2019年3-4月份,我們在網上發佈了調查問卷,針對大灣區就讀的大學生,尤其是澳門的大學生。一共完成了264份問卷,其中210份主要來自在澳門就讀的大學生。這個研究雖然不具有嚴格的廣泛代表性,但仍然不乏積極的參考意義。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心態越開放、自信的人群,對大灣區有關政策、培訓或實習的信息都是越持積極態度,也更願意投入有關的實踐。不過,在大灣區政策的瞭解程度的小測試中,我們卻發現澳門的大學生得分明顯低於香港地區就讀的大學生,與大灣區其他地方得分相若,然而他們平均正確率均不超過40%,澳門則僅僅30%。這也提醒我們,在澳門的大學生中有關政策的宣講與推廣仍然有很大的推進餘地,也是提升本地人才的競爭力的一個要求。 仍然以身邊的大學生為例。澳門大學的學生戲劇社剛剛參加深圳南山的戲劇節,他們的劇名《苦盡甘來》,是自編自導自演的,以祖國70周年與澳門回歸20周年為主題,歌頌上一代艱苦奮鬥,下一代的繼續傳承。主創人員都是本澳的年輕學子,演出受到觀眾和主辦方高度好評。這個劇社成員以“一己之力”,在過去數年中幾乎沒有申請到有關部門的任何資助,他們未來更有計劃走進大灣區乃至全國巡演。這個例子也反映出,在澳門這個小社會中,文創人才與年輕人的成長日新月異,他們的行動力與自信心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迅速成長。澳門如何保持與發揮本身的獨特優勢,比如廣義的文創、藝術產業,由於並不主要受制於科技、硬件等的高門坎,而本地又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肥沃土壤、創作自由等優勢,是澳門未來的一個重要的生長點。 2019年對澳門具有特別的意義,既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澳門回歸20周年,這座小而美的古老城市也將迎來新特首。澳門過去的20年發展翻天覆地,當然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僅僅就以上的研究與個人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澳門在人才教育、政策推廣、乃至政策實施的跨部門合作上有很大的空間。政策實施的協同高效,是走向灣區的重要前提。澳門的市場小,文創產業的發展必須突破這個局限,才有旺盛與持續生命力。政府已經在經濟適度多元化的路上努力著,剛剛結束的夏季的文化局主辦的“藝文匯澳”就取得很好的社會反響,這可以說是“請進來”的重要實踐,而大灣區恰恰是給澳門提供了一個空前的發展平台,如何鼓勵、協助本地人才走出去與灣區其他地區合作,增強自信,不負契機,乃是新一屆政府的一個重要且美好的使命。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