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兩岸融合發展的經濟維度

http://www.CRNTT.com   2021-09-26 00:02:37  


 
  總而言之,從經濟融合的中觀層面看,雖然兩岸產業合作是由雙方存在資源要素優勢互補的發展基礎所決定的,且兩岸經由產業鏈或供應鏈形成了產業與要素資源的融合關係,例如,台資半導體產業在大陸布局有生產基地,兩岸之間呈現出一定的相互依賴態勢,如2020年1-11月台灣集成電路對大陸出口額占對大陸總出口比例的41.1%。①但必須要清楚地看到,由於高度外向型的台資企業尤其是龍頭性企業在技術上多依賴於美國、日本、歐洲,而大陸也在如半導體產業等關鍵產業對國外關鍵技術或器材設備不能自主,因而兩岸產業分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人,亦即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中觀層面是存在不穩定性的。

  三、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問題的微觀視角

  企業是經濟活動最基本的行為主體。中小企業長期是台灣地區產業發展的主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要素資源(土地和勞動力)供給有限,使其在空間和勞動力規模上都難以做大。在此背景下,企業的生產組織分工合作形式,在台灣中小企業就呈現出一種所謂“協力”廠商的組織形式,亦即“配套”廠商體系,這是一種基於傳統的“信任”紐帶的分工合作生產組織體系,而所謂“信任”則是由血緣、學緣、鄉緣或姻緣等關係組成。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這種協力廠商分工合作體系不能滿足交貨價格穩定、時間迅速的需求,這就促使台資企業產能規模較大的電子資訊代工產業產生了“做大”的衝動。

  企業“做大”的路徑依賴常見的有“垂直整合”,即按照產業鏈或供應鏈的需求,把相關企業收購或兼並,這是一種把外部化成本內部化的做法,從而確保最終產品生產各個環節上的質量和成本的可控性。韓國的現代、三星等巨型企業就是這種垂直整合的典範。但台資企業選擇的則是“虛擬整合”,②即通過投資入股相關企業以獲取價格和質量穩定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供給,以確保“領軍企業”的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的擴大,在大陸形成了一批諸如富士康、達豐、緯創、仁寶等超大型台資企業。台資企業之所以能夠發生企業規模如此巨變,完全得益於積極利用大陸的“勞動力紅利”、土地等生產要素以及大陸對台資企業優惠扶植政策,使大陸台資在整體經營規模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出現了可與日韓比肩的大型製造業企業。值得指出的是,隨著兩岸企業合作的增加,這種虛擬垂直整合也在台資企業與陸資企業之間的合作中有所顯現,如大陸著名電子資訊企業“聯想”(Lenovo)就與台資企業形成了這種分工合作模式,這是一種相互融合的分工合作模式。

  四、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兩岸經濟關係通過長時期、大規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已在經濟的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初步形成了經濟融合的趨勢,簡言之,即台灣經濟各個層面的發展都離不開大陸的要素資源和市場資源,從而形成了台灣社會或民眾與大陸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這是不以人的主觀好惡為轉移的大勢所趨,也是遏制“台獨”變為現實最強有力的物質力量之一,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對此,我們應有理性的認識及自信。

  另一方面,就經濟融合的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看,中觀層面即產業分工合作的基礎相對薄弱,主要是因為兩岸都在關鍵產業和關鍵技術方面不能完全自主,這需要兩岸產業界共同努力、加強合作來增強產業和技術的自主性。其中,大陸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場規模優勢、制度效率優勢和社會高度共識優勢,從政策層面積極、科學地引導兩岸產業的深度分工合作。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台灣業界在反對“台獨”問題上營造一個有利於兩岸產業共享發展的背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