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中美角力與台海戰略情勢

http://www.CRNTT.com   2022-01-16 00:01:52  


 
  首先,拜登當局在現階段與中國“激烈競爭”的執行方案已較為明朗,以政治攻勢為主,軍事壓力為輔(或者說是披著軍事外衣的政治攻勢)。考慮到美國國內各方面的困境,與中國在台海爆發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高,而政治攻勢確實最為經濟實惠,又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所以成為拜登當局行動的首選。在未來三年的任期中,政治攻勢應該還是拜登當局在台海的主軸。

  而軍事選項除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意願,誠如CNN的主持人塔珀(Jake Tapper)在10月30日與眾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對談時所指出,很難想像在經歷長期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後,美國人還會願意為了保護台灣去和中國大陸打仗。所以美國政客對台海局勢喊話的調門雖高,但採取軍事行動在當前的美國社會中卻是不得人心的做法,也會進一步制約拜登當局考慮軍事選項的可能性。

  其次,雖然在當前和可以預見的未來,美方在台海主要採取的是政治攻勢,相比直接的軍事對抗是較為緩和的,但畢竟是在不斷挑戰中方的紅線與底線;中方的政治牌較少,往往以增強軍事壓力的方式來回應。隨著彼此間緊張關係的不斷積纍,是否有朝一日會從“量變”走向“質變”,讓中美關係滑落至不可測的深淵,也仍然存在可能性。

  拜登在11月2日受訪時表示,不擔心與中國發生武裝衝突的可能性,“這是競爭,不一定是衝突”,並且能容許意料之中的衝突。拜登的發言令人擔心,他可能過度低估了雙方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也過度高估了雙方管控局勢的能力。彼此並不想打、但最終卻不得不戰的案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最為經典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意外將列強拖入戰爭,最終造成讓歐洲明燈熄滅的悲劇。如何逼近紅線但又不越過紅線,考驗中美雙方的政治智慧。但上策仍是不要採取底線戰術,從根本上避免意外、誤判與戰爭的可能性。

  最後,台海局勢的發酵會帶動周邊局勢的變化。日本的岸田政府和印度的莫迪政府對華談不上友好,中澳關係更是陷入低谷,美國在台海的賣力演出會鼓舞這些國家,並增強四方機制的凝聚力,增加中國應對的壓力。但辯證的來看,原本單純的雙邊關係經過綑綁反而成為傳遞衝突的網路,一旦在他處有什麼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傳遞到台海並引爆局勢,反之亦然。

  結合前述美國正在採取的底線戰術,已大幅壓縮了中美之間的彈性空間,在雙方缺乏互信之下,小衝突卻導致情勢失控的危險性正快速上升,這明顯不是美國樂見的局面。如果要避免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言“大國政治的悲劇”,其實在一開始時的策略就要有所約束,不要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如今的台海情勢已和全球局勢交織,大幅增加了管控台海局勢穩定的難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