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 |
中評月刊:台青年政治參與新趨勢及影響因素 | |
http://www.CRNTT.com 2024-12-14 00:02:57 |
不過,因其治理無能的“十大弊案”、學術道德淪喪的“抄襲案”等,在2024年1月島內“二合一”選舉中,民進黨及其政治人物的負面形象沉重,多個民調均顯示其青年支持者流失、政黨支持度下滑。與之相對,作為“第三勢力”的民衆黨雖資源不足,但該黨及其領導人柯文哲積極利用YouTube、Instagram等網絡社交媒體,發揮不同於傳統政黨的動員力與影響力,在年輕世代集聚的網絡社交平台,精準“聚焦”、積極宣傳自身政治主張,進而高效轉換成綫下選票,成功提高了柯文哲和民衆黨的聲量。 (三)政治生態的發展演變形成環境制約 鑒於政治參與具有時代性,即不同歷史時期的公民個體與政治權力的力量關係不盡相同,因此政治參與的形式與特徵也隨著時代發展而有所差異。作為政治生態的重要組成,台灣的法律法規制度特別是選舉制度,會深刻影響到台灣青年政治參與的發展變化。 選舉制度是政治制度設計中一個非常特殊的操作性工具,可將其視為管控政治結果的重要變量。對台灣青年而言,島內如果能够具有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制度,台灣青年政治參與及其相關的各類政治行為、政治訴求有了法治保障,其表達途徑、實現效果更為規範化、常態化,自身青年群體的各類訴求基本能够較為順暢地得到重視以及最終實現,對台灣各類制度的認同就會進一步加強,反之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削弱。 依照目前相關選舉法規,台灣立法機構的代表選舉采取“單一選區兩票制”。在此法規下,島內各級立法機構代表候選人和各級地方選舉一樣,均需經過依托相關政黨的提名程序。為保證“單一選區兩票制”能有較大機率當選,候選人通常需要具備一定社會地位、適量競選經費及專業背景,部分地區還曾出現“輕政見、重候選人形象及政黨屬性”的趨勢,其“立委”席次明顯向國民黨、民進黨兩大黨集中,“西瓜偎大邊”效應明顯,“第三勢力”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這種政治生態的制約使台灣青年在各類選票選舉中經常處於“制度劣勢”。很多有志於投身島內政壇的台灣青年往往因自身的財富較少、政治地位較弱、社會影響較小等現實原因,在各級立法機構的“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中常處於劣勢,影響到台灣青年政治參與的深度和廣度。作為對這種政治生態的回應,台灣青年更容易在島內某些政治勢力對立的政治氛圍中迅速“站隊”,其政治參與甚至更為激進,時常會有“眼球效應”,其所關注的議題也更容易被對立雙方關注,不同程度地引發台灣政治生態的民粹化傾向。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