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論構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08-12-04 00:21:38  


 
  四是要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非農產業為農民提供的就業機會日益增多,農村“空心化”現象也越來越明顯。目前在農村從事糧食生產的大都是在非農產業中沒有就業競爭力的老年農民,這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一個隱患。十年以後誰來種糧食?對此必須找出解決辦法。首先,應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糧食主產區不斷增產的經驗證明,培育專業化、規模化的糧食生產大戶是建立穩定的糧食生產基礎的有效辦法。經營規模的擴大會使農民逐漸加大農業機械使用程度,在農業機械上的高額投資降低了他們在生產要素配置上的流動性,從而成為穩定的、專業化的糧食生產者。然而,要讓他們真正安心種糧,關鍵還在於糧食價格是否合理。我國糧價偏低狀況必須盡快扭轉,形成糧價穩步、合理上漲機制,讓農民願意並安心種糧,這是穩定糧食生產的一項關鍵措施。 

  儲備保障 

  充足的糧食儲備是保持市場供求平衡的基本條件。我國糧食儲備體系包括國家儲備、糧食企業的商業性儲備、農民家庭和城鎮居民家庭的儲備三個層次。其中,國家儲備又分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專項儲備。糧食儲備需要占用資金,造成資金沉澱在糧食上。儲備得越多,資金沉澱量也就越大。合理的儲備數量既可保障糧食安全,又能節省資金。長期以來,我國糧食供給充足的形勢使部分地方政府、糧食企業、農民和城鎮居民的糧食安全觀念淡漠,為減少資金沉澱而降低了糧食儲備水平。由此形成中央糧食儲備多、產區糧食儲備多、銷區糧食儲備少的不合理格局。少數地方政府甚至以資金儲備代替糧食實物儲備,導致糧食儲備數量嚴重不足及“虛庫”現象。一旦因偶然因素造成糧食短期供應不足,便要求中央緊急調糧。由於調運數量大,往往還需鐵路部門組織突擊搶運,給鐵路運輸造成很大壓力。事實證明,即使在糧食供給總體形勢良好、全國糧食安全的狀態下,個別地區因儲備不足,在遇到突發因素時(如自然災害、大規模疫病等)也會出現糧食供給不足現象,處置不當則會引發局部糧食公共危機。 

  因此,建立多層次的糧食儲備體系,保持合理的糧食儲備格局是糧食安全保障的一項基本內容。目前,改善我國糧食儲備格局應著重從加大地方政府儲備數量入手,特別是在銷區實行強制性儲備制度,規定這些地區必須達到的糧食儲備數量並對相關政府官員實行問責制。這樣既能保障銷區的糧食安全,又減輕了產區的儲糧壓力。 

  流通保障 

  流通保障是指糧食的運輸、銷售網絡及相配套的原糧加工能力,這是糧食供給保障體系的終端環節。自2003年我國實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來,國有糧食企業對流通領域的壟斷局面被打破,形成了多元化的糧食流通格局。糧食流通領域競爭的出現使農民不僅能以更好的價格出售糧食,還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在減少了國家對糧食流通企業補貼的同時,從全社會來看,糧食物流的效率也普遍得到提高。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利國利民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目前,國有糧食企業在糧食流通領域仍占主導地位。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為例,2008年3月分別占到市場流通量50%的份額和市場銷售量60%的份額。有學者認為這個市場份額過大,還可進一步降低。這個份額是否過大需要在實踐中驗證。但筆者認為,即使國有糧食企業的市場份額可以進一步降低,它在糧食流通領域中的主渠道地位無論如何不能喪失。這種主渠道作用將保證國家的調控能力。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春季南方雪災、“5.12”汶川大地震等事件中,正是國有糧食部門的主渠道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受災地區的糧食供應,避免了局部糧食安全危機的發生。

  在糧食流通領域,既要不斷地改革創新,建立充滿活力的競爭機制,又必須保持政府強有力的應急干預能力。歷史經驗說明,糧食安全突發性風險往往發生在流通環節,能否把糧食安全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取決於我們是否建立起了足够的糧食流通保障能力。 

  綜上,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生產、儲備和流通三個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2004年以來,我們把糧食工作的重點放到了生產環節,實現了連續5年增產。在糧食豐收的時候,應當加大對儲備和流通的關注力度,加強儲備保障能力和流通保障能力的建設。這是構建完整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客觀要求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