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衛志民:“對內開放”才能救中國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09-02-16 11:10:59  


 
  行政壟斷之所以難以打破,就是因為壟斷利益太豐厚了,但行政壟斷終非久長之策,遲早要退出歷史的舞台,越早打破行政壟斷,我們為之付出的代價就能越小一點。不需要太多的經濟學理論,單就打破行政壟斷、開放經濟領域,就能够創造出數以百萬計的就業崗位,你觀察一下北京城裡在風聲不緊的情況下合法運營的出租車和不合法的“黑”車之間的比例你就可以知微見著了。

  2005年2月24日國務院頒布了一個被稱為“非公36條”的《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整整四年過去了,但時至今日這個政府自己通過的“36條”仍然得不到政府的認真執行。由此可見,非認識不到,而是改革的決心不够大、既得利益在其中作怪而已。希望我們現在在經濟方面遇到的困難能够像烈性酒一樣,為我們的改革者壯膽,增強他們進行深層次改革的勇氣。中國的經濟改革都是逼出來的,沒有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哪有後來的改革和開放。現在,我們的經濟發展遇到了很嚴峻的挑戰,應該是那些受到行政保護的既得利益集團識大體、顧大局、做出讓步和犧牲的時候了。不同意“君主立憲”,最後恐怕連“皇室優待”都得不到。

  供給政策的第二項內容就是解除各種經濟管制措施,提高我國經濟系統的自由度,降低經濟運行的成本。中國的勞動力很便宜,但中國有一樣東西特別的昂貴,那就是中國的制度系統。我們知道,比較不同制度優劣的指標就是交易成本,在中國生活的人、特別是在中國經營企業的人都知道我們現在這套遊戲規則的厲害,政府太有權力了,對經濟的運行管理不足,管制有餘,特別是對民營經濟的限制太多了。政府部門現在也搞“無利不起早了”,不該管的管得太多了,該管的沒有人管。企業既要圍著市場轉,還要圍著官場轉,聽從兩個指揮棒,從事經濟活動太不容易。

  我們知道,近30年來中國經濟的重新崛起,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重新獲得了經濟自由,儘管還不那麼徹底。有了經濟自由,中國的民營經濟才有機會重新萌芽發展起來,才有了中國的經濟奇跡。在過去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控制了所有的經濟資源,封鎖了所有的經濟機會,親自組織所有的經濟活動,老百姓不但不可能自己掌握經濟資源,自己組織經濟活動,連想都不能想,因為那是官方認為最有害的資產階級思想。今天,如果我們能够乘著世界金融危機這股西風,解除不合理的經濟管制,加強宏觀經濟管理,提高經濟的自由度,為所有的經濟成分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制度環境,民間的投資就能够大發展,就業率和家庭需求就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我們的經濟增長就能够持久保持,我們經濟增長的效率才能够提高,我們的經濟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此外,減稅以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刺激民間需求;深化市場化趨向的改革,以市場配置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來取代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以減小政府官員尋租的空間和基礎;轉變政府職能,建立一個“有限”和“有效”的政府,都是供給政策的題中應有之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