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兩岸特色 ECFA為試金石

http://www.CRNTT.com   2009-03-14 09:51:28  


溫總理表示要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
  中評社香港3月14日訊/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今天在《聯合報》發表文章,認爲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ECFA為試金石。而“兩岸特色”,就“須兼顧兩岸特殊的政、經、社互動與WTO的規範”。文章内容如下: 
 
  當台灣朝野正為兩岸應否簽署ECFA爭論不休時,大陸總理溫家寶除了在人大開幕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兩岸要盡早協商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外,在昨日人大閉幕記者會上更進一步指出,這個協議旨在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而這個機制應該包括“三個適應”(要適應兩岸關係發展的情況,要適應兩岸經貿交流的需求,要適應兩岸經濟貿易的特點)。 

   這可以說是中共領導階層繼胡錦濤在“胡六點”提出,兩岸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可以體現“三個有利於”(有利於台灣經濟提升競爭力和擴大發展空間,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有利於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進一步提出大陸對於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主張。

  不論是“胡六點”,或日前國台辦主任王毅接受大陸中央電視台專訪,與昨日溫家寶談話,最為關鍵與共通處在於,兩岸未來透過協商所簽署的經濟合作協議,旨在建立與體現“兩岸特色”。

  何謂兩岸特色?這當然須兼顧兩岸特殊的政、經、社互動與WTO的規範。

  目前WTO會員所簽署完成的FTA(或RTA、CER、CECA、CEPA)約四百件。不論是雙邊或多邊或一個經濟體內部,大家關注、爭辯與協商的焦點幾乎都為關稅減讓與市場開放等經濟議題,從未見有會員在談判時會以““主權”爭議”或“政治歧見”的政治考量為主。雖然不論從WTO杜哈回合的中挫,到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逐步完成,乃至第三次江陳會談後兩岸經貿進入正常化等全球、區域與兩岸三個層面而觀,兩岸盡快簽署經濟合作協議都有其必要性,但目前兩岸在政治上乃至“主權”上仍存歧見,台灣朝野更嚴重對立,因此未來兩岸協商乃至協議簽署時,如何能同時兼顧兩岸各自政治考量與台灣朝野不同需求殊為重要。是以,不論是兩岸或台灣內部,如欠缺良好的互信、溝通與協商,兩岸要盡速簽署協議並非易事。

  考量到當前兩岸關係的政經社互動,與溫家寶強調的“三個適應”,筆者認為,兩岸未來談判不論是ECFA或是其他名稱,其實都只能是如TIFA般不涉及具體實質內容的框架性協議,這種協議主要是規範協商項目的順序和時程,強調哪些項目在什麼時候應該完成協商。因為FTA協商項目繁多複雜,經常需要漫長談判。因此儘快簽署ECFA,一方面對於迫切的項目(如石化、紡織等),可以利用“早期收穫”條款先行處理;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台灣與東協或其他北京邦交國簽署類似FTA;此外也可望引進國際資金投入台灣做為前進大陸跳板。

  就兩岸特色而言,當然這種框架性的協議也可以暫時避開兩岸在FTA協商時可能涉及較為敏感的政治意涵(如名稱、爭端機制),與對台灣衝擊較大的產業(如農產品)。ECFA應是在兩岸無歧見,台灣內部無重大爭議下才可能簽署。此刻,台灣除應積極加強朝野溝通對話外,兩岸當局更應積極落實兩岸所簽署協議的成效,讓民眾感受到實質利益與信心指標,方能爭取民眾對於ECFA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