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許小年:陸克文和凱恩斯錯在哪裡?

http://www.CRNTT.com   2009-03-17 09:28:15  


 
  凱恩斯財政政策的失敗,在於無法帶動民間開支。從大學的經濟學教科書可知,財政政策的作用取決於所謂的“乘數效應”,政府花一塊錢,民間跟著花一塊錢,乘數就等於2。乘數越大,財政政策越有效。實際上,乘數效應不過是凱恩主義的一個障眼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忽悠”,如果私人部門願意花錢,就不需要財政刺激了,之所以推出財政擴張計劃,就是因為民間的投資和消費意願不足,財政乘數命裡注定不會很大。 

  的確,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世界各國的財政開支乘數平均等於1,換言之,政府支出對私人部門幾乎沒有什麼拉動作用。這個結果沒有絲毫意外,既然在蕭條之前的繁榮中,私人部門已超前地進行了投資和消費,他們怎麼可能再跟著政府增加支出呢?產能過剩的中國外向型企業會因為政府修鐵路而增加投資嗎?為債務所困擾的美國家庭會因為奧巴馬建醫院而增加消費嗎?蕭條期間,民間不願花錢,並非由於凱恩斯所講的“野獸精神”,而是從“野獸精神”回歸人類精神,休養生息,從揠苗助長的狂飈突進,理性地回歸自然增長狀態。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為什麼要推出刺激計劃,試圖恢復往日的虛假繁榮、延緩甚至阻礙回歸的進行呢? 

  凱恩斯認為蕭條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今日西方經濟的問題恰恰相反,是未來收入的透支和有效需求的超前滿足。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西方各國都會在償還舊賬的壓力下生活,無論政府如何刺激,需求都難以反彈,拉動世界經濟走出蕭條,唯一的希望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對於刺激這些國家的需求,凱恩斯主義仍是藥不對症。

  中國的人均GDP尚不足3千美元,即便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也不到1萬美元,和美國的5萬美元相差甚遠,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很大的空間,而且不同於阮囊羞澀的美國人,中國居民的需求有二十多萬億儲蓄資金的支持。如何將潛在需求轉化為實際的購買力?對策不是政府花錢,而是打破僵化體制的束縛,釋放民間的能量,激發市場的活力和私人部門的創造力,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一再地證明了這一點。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外部需求的疲軟和國內的宏觀緊縮政策相重合,中國經濟的增長率下降到7%左右。1998年,中國政府推出了財政刺激計劃,但真正扭轉經濟增長下行趨勢的,卻是同年的住房改革和2001年的加入WTO。取消政府福利分房,將住房推向市場,這項改革一方面釋放出巨大的商品房需求,另一方面創造了無數的投資機會,房地產投資當年就從前一年的負增長反彈至15%,隨後又上升到30%左右,並帶動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進入了上行通道。2001年加入WTO後,在國內、國外的強勁需求拉動下,中國經濟經歷了長達七年的繁榮。 

  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並非需求不足,而是需求受到限制和壓抑,二十多萬億的居民儲蓄和接近50%的儲蓄率說明不是沒有能力消費,而是不敢消費。刺激消費需求的政策不是政府投資基礎設施,而是充實社會保障體系。除了物質產品,我國企業和家庭對服務的需求還遠未得到滿足。以金融為例,全國80%的中小企業沒有金融服務,對7億農民的金融服務基本上是空白。醫療衛生、電信通訊、交通運輸、文化教育、媒體娛樂,到處可以看到需求的潛力。政府應該做的,不是凱恩斯主義的財政開支,而是解除管制,降低和取消行政性准入壁壘,像十年前的住房改革那樣,開發和培育市場,釋放需求,依靠13億民眾的力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