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博鰲論壇:兩岸政治探索須有時間表

http://www.CRNTT.com   2009-04-19 09:11:30  


 
  事實上,兩岸在探索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上之所以遲遲未有實質性進展,與其說是技術障礙所致,還不如說是礙於雙方目前的政治框架。

未來三年政治探索須有時間表

  但兩岸關係的結構性壓力和未來面臨的時間壓力,又迫使兩岸領導人必須面對這一艱難許多倍的政治難題。所謂兩岸關係的結構性問題,如筆者之前曾多次指出,兩岸政治關係的所有難點歸結起來無非是解決一個民族、兩個政治實體和一個國家主權之間的關係。今年1月,筆者曾在自己主持的節目中,邀請兩岸智庫人士進行過多次相關討論,各方雖在細節問題上有分歧,但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共識卻基本相同。這就為未來兩岸決策層的溝通和協商提供了一個大致基礎。

  而所謂兩岸關係的時間壓力,乃指由於台灣民主體制下的政黨輪替特點,兩岸必須抓住馬英九在任的機會,盡可能以其任期為時間基線,並以兩岸關係不可逆轉為目標,盡力促成一個乃至幾個政治性框架,以確保兩岸關係在較長時間內平穩發展。

  在這方面,基本上有兩個不同的切入方式,一是採用迄今為止的方式,以小步累計互信。以經貿和人員往來穩固關係,逐步深入;二是從政治框架切入,高屋建瓴地探索兩岸政治關係中的難題。顯然,前者從現實角度看更具操作性,但卻具有對政治關係的不可預知性;後者雖可一步到位,但操作難度極大。鑒於兩岸關係的複雜性和時間壓力,上述兩者可同時展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在這方面,兩岸當局著眼於未來三年馬英九的任期,應該在兩岸政治框架探索上有一些基本的溝通,以期達成初步共識,並開始共同的部署和鋪排,其中包括以三年為基線,以防止不可逆轉為目標,探索和設計基本政治框架,並從逐步鋪排達成這一框架的“路線圖”。

兩岸博鰲議題可有長遠規劃

  在這方面,兩岸須對時間、場合、議題、進展等要素,進行戰略性規劃和策略性鋪排。以兩岸從去年開始在博鰲亞洲論壇的高層互動為例,這是兩岸高層迄今重要的互動契機之一。在去年蕭萬長的經貿和今年錢複可能的經貿加外交議題之後,明年到底談什麼?如何切入?期待達成哪些共識?下一次“陳江會”到底談什麼?三年後的“陳江會”可能在政治框架方面取得哪些階段性成果?所有這些都需要兩岸當局從現在起就有所考慮和協調,以共同的需求、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時間表,來設計未來三年的政治“路線圖”。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必須看到胡錦濤和馬英九任期的交集點。以大陸政治慣例,胡錦濤的國家主席任期將在2013年上半年結束;而在台灣,馬英九第一任期將在2012年5月中止。若馬英九無法連任,則雙方必須在2012年5月前有一些相對實質性的舉措出台;若馬英九得以連任,則在無連任之壓力,而有留下政治遺產之雄心的情況下,其與胡錦濤的任期也只有一年相交。歷史留給兩人的機會和時間都不太多,但兩人若能抓住時間和機會,也許就能真正青史留名而惠及民族大業。

(作者為鳳凰衛視評論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