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應在磨合中融匯中文簡繁體

http://www.CRNTT.com   2009-04-19 12:04:27  


 
           香港“轉簡”勢受衝擊 

  內地推行簡體字以來沒有受到太大衝擊,反而是三十年前隨著改革開放,香港商界北上以及香港回歸後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增加,促使繁體字不斷進入內地而形成衝擊波,同時引發內地文字學者、專家重新對簡體字的簡化程度思考,才令“漢字復繁”及“更加簡化”的兩種思潮不斷交鋒,甚至出現激烈爭論。當然,哪一方持哪一種看法都有一種認知上的共識,就是為了更好弘揚中華文化,因此,不論對於“漢字復繁”的提議還是“更加簡化”的看法,都不應輕率扣上帽子,以打壓方法對待,而應以說理方法令對方接受、理解,文字改革是涉及中國文化歷史的大事,只有在共識的基礎上才能收到效益。 

  香港是最先向內地輸入繁體字的地方,首先,香港對漢字應否簡化的討論也時見激烈,但社會至今仍然採用繁體字,市民仍習慣使用繁體字,因此,提出在香港推行簡體字實屬不必要,效果只會像要求內地將簡改繁一樣,不但對市民造成不便,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衝擊。其次,以香港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保留繁體字可以繼續這樣的影響力。有一個現象必須指出來,現在移居世界的中國人,內地所佔的比例不斷增加,他們帶去的簡體字已經開始在世界流通,反而繁體字只有在台灣及香港流行,因此,強制香港改用簡體字等於強制消滅繁體字,被某些人視為消滅中國文字的行為也有其理由。 

  無可否認,隨著年輕一代應用越來越倚重新科技,隨著文字電腦化的深入,再繁的中文字也不過是經過某些程序即可解決。香港學生已基本普及了電腦,他們現在面對著中英雙語並重的壓力,如果再加上學習簡體字壓力,可能影響到學習其他知識,尤其不利於加深掌握繁體中文字和研究中國文化。因此,筆者認為,香港除了繼續保留及採用繁體中文字之外,對於教育部的漢字規範調整的做法必須予以支持,並利用大量與內地交流的機會當好“老師”的角色,盡自己能力為內地規範了的漢字擔當解釋員,讓新規範的中文字更快在內地獲得理解及良好運用。

           支持規範當好角色 

  雖然事隔數十年之後才糾正簡化漢字中的不規範問題,未免令人有點稍遲的感覺,但相對於文字歷經數千年不斷變更的歷史而言,可說並不為遲。因此,教育部提出對漢字的規範調整,意義依然突出,作用依然巨大。香港作為保留使用繁體字的地區之一,如何迎合教育部規範漢字的要求,這裡提出兩點意見,以利發揮自身作用:第一,全面理解教育部規範漢字相信對於香港來說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教育部的文字規範主要是把某些偏離繁體的字再傾斜回繁體方面來。因此,在與內地交流的時候,解釋這樣的規範化原因顯得容易,自應盡心盡力,可以收到顯著效果。第二,香港的地緣因素令與內地的交流活動向來十分頻繁,尤其是與珠三角的關係更為密切。因此,“識簡寫繁”應作為最基本的要求,對簡體字只要求看得懂、讀得通相信不會形成太大的壓力,而事實上隨著不少內地學童進入香港而帶來的簡體字衝擊波,令香港學生甚至青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受到影響而有所收穫。配合內地學者提倡的“識繁寫簡”,中國文字不論繁簡,就能為所有中國人所掌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