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琢磨事者眾則興 捉摸人者眾則衰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26 10:31:04 |
捉摸人的人,為權迷心竅,逐利為目標;“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杠。”把權力大小作為衡量自身地位高低的標准,把追逐私利作為人生價值的唯一取向。醉心於視紗帽大小為個人地位高低,以私利多少量人生價值大小,并以此確定權力奮鬥的價值目標,最終在爭權奪利中丟掉官帽,在捉摸人的過程中走向自我毀滅。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為國家和民族琢磨事的人,越來越得到黨和政府政策的引導和精神及物質方面的獎勵。中國科學院系統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為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得主。不僅獲得了由國家主席簽署并頒發的獲獎證書,而且每人還獲得500萬元的高額獎金。這種獎勵,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黨和政府對那些全身心投入振興中華民族複興大業的琢磨事的人的“徙木立信”;對至今還保留著“文革”遺風的某些“捉摸人”的人也是一種有力的教育。 而挖空心思捉摸人達到登峰造極地步的河北省國稅局局長李真,當其罩著 “河北第一秘”和“河北最年青的正廳級幹部”的光環時,讓誰上誰就能上;當其被關進監獄時,冥思苦想檢舉揭發,爭取立功贖罪時,叫誰下誰就准下。盡管其捉摸人的功夫已到了如此出神入化、頤指氣使、爐火純青的地步,但由於功夫用的不是地方,在捉摸人中走火入魔。 好在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在使琢磨事的人越來越得到社會承認的同時,也使捉摸人的人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鄙視。 其實,琢磨事與捉摸人從來就是一對此長彼消的矛盾。在相同的時間空間中,凡琢磨事的人多,則捉摸人的人就少;凡琢磨事的人少,則捉摸人的人就多。到一國、一地、一單位、一團體,見面休問榮枯事,觀看顔色便可知。如果意氣風發,埋頭苦幹者衆,便知該處琢磨事的人多;如果瞻前慮後,左顧右盼的人多,便知此地捉摸人的勢大。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出自《增廣》中的這句古訓,是祖宗們歷覽前賢,總結盛衰的至理名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為領導者,如果愛聽小報告,來說是非者,就會入者如過江之鯽,絡繹不絕,出者似金榜題名,趾高氣揚;如果領導鄙視撥弄是非者,并敢於批評和教育前來打小報告的人,那麼捉摸人的人就會神光褪盡,灰頭土臉,逐漸遁去,而琢磨事的人則會心無雜念,更加努力。 如何認識琢磨事的君子,如何分辨捉摸人的小人?古人認為,一是要聽其言,觀其行。那些識大理、顧大局的人是君子,那些以小聰明、小手段取勝的是小人。“知識明者君子,才巧勝者小人”(宋代林逋《省心錄》)。二是審其好惡,察其交游。看看他感興趣的事和同他交往的人,其好壞就能有一比較恰當的判斷。“審其所好惡,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管子·權修》)。“親君子,而遠小人”是歷史之經驗,是治與亂之發端,也是群衆之期盼。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