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香港教育 不應屈從功利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09-07-22 11:56:30  


香港教育市場需要深刻反思
  中評社香港7月22日訊/“香港教育儘管推行改革多年初見成效,但其長期存在的毛病仍未根除。德育相當薄弱,考試(包括各種評核)繼續主導教育,教育屈從於功利與實用的需要。師生在教與學方面所承受的壓力十分沉重,這對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落實造成嚴重的障礙。第一組別的學校由於學生學業較佳,本來有利於貫徹這個方針,可惜仍有不少只重視智育,學生未能全面發展。究竟全人教育能否推行,人們難免有此一問。”資深教育工作者桂松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優質教育能推行嗎?”,對此表示擔憂。文章内容如下:

  十年前,教統局(現改稱教育局)提倡優質教育,並為此特設達五十億元的優質教育基金,頗受學校歡迎。然而,能真正貫徹德智體群美五育者,並不多見。 

            教育不應屈從功利主義 

  筆者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任教的一所私立中文中學,確實貫徹了全人教育,培育出不少德才兼備的優良人材。 

  那個時候,學校是一個溫暖、快樂的大家庭,師生工友一家親,校園生活多姿多采,令人神往。老師們敬業樂業,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習以為常。課餘又接觸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蔚然成風。挑燈夜戰,或編寫教案,或批改作業,或家庭訪問,儘管辛勞,也心甘情願。眼見學生茁壯成長,學校一片興旺,自是欣慰,幹勁也就更大了。教師還成立了教工會,為教師安排多種文娛康樂活動,對身體健康較差或經濟困難較大的教工予以幫助,全體教工形成團結、和諧的氣氛。 

  由於德育突出,校風純正,學生既向學又注意品德修養,還喜愛課外集體活動,不少品學兼優,許多成為體藝能手。校內一年一度的朗誦節、音樂節,使校園充滿文化色彩。同學們支持集體,樂於服務。不少參加了學生會和班級工作,成為課外活動組的骨幹,鍛煉了工作能力。 

  當年辦學的物質條件遠遜於今天,教師的薪金也只有官、津學校的三分之一。但是人的精神狀態旺健。以“學生為本,作育英材”的共同理念,使上下之間、同輩之間、師生之間坦誠相處,互助友愛、達致教學相長的目標。 

  這樣的辦學無疑是成功的。實踐證明,推行優質教育,主要須有下列的基本條件:(一)學校管理層堅定不移地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德育尤其須突出,並以德育促智育;(二)教師要關愛學生,忠誠於教育事業;(三)上下同心同德、形成強而有力的教育隊伍;(四)培育健康、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務使學校成為教師、學生、家長三為一體的大家庭;(五)學校要開放,視野須廣闊,重視國民教育,關注社會問題;(六)切實為師生的教與學減壓,摒除考試對教育的束縛。 

  今天辦學的背景不同,物質條件比過去幾十年自然優越得多。但競爭較為激烈,人們的價值觀念亦起了很大的變化。如何在新的時期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推行優質教育,這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問題。儘管今昔有別,只要繼續過去優質的辦學傳統,汲取過去那些成功的辦學經驗,結合目前的實際情況,便能將教育事業推上更高的台階。既然幾十年前已能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今天更有理由發揚光大。今秋開始實行的“三三四”新學制為此提供了制度和課程上的保證,不過這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對正確教育理念的堅持。若沒有後者,優質教育難擴展,更遑論教育質素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