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金融海嘯 西方說得好聽做得難看

http://www.CRNTT.com   2009-09-01 10:48:16  


警惕發達國家以氣候變化為由構築新的經濟控制框架。
  中評社北京9月1日訊/大致說來,西方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政策,首先是火線救市政策;其次是到了去年底今年初,採取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緩解經濟衰退;到如今,繼續採取擴張性政策的同時,西方國家開始熱衷於談論全球經濟調整。

  一方面,西方國家認為全球國際收支失衡是危機的根源,因此治本之策是糾正這種失衡,美國要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東亞國家要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此外,氣候變化已成為無可回避的全球問題,各國應聯合起來應對氣候變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也要積極加入西方倡導的減排計劃之中。

  第一財經發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文章表示,這些觀點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在觀察全球經濟協調的時候,我們不能僅聽其言。否則,我們可能會被西方的修辭術迷惑。

  文章分析,第一,全球經濟遇到的最要害的就業問題,在各國的經濟協調中仍然付諸闕如。

  但是,在目前各國的經濟刺激方案和增長方式轉型計劃中,對創造就業均無良策。而且,一旦西方國家的失業率上升,可以預料的是,貿易保護主義將迅速抬頭。這對全球經濟復甦將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尤其是會損害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怎樣避免這樣的問題,如果出了這樣的問題,該怎麼懲罰始作俑者?我們很想知道,但西方國家一直是顧左右而言他。

  第二,主要發達國家選擇的主導產業可能會存在失誤。

  西方國家之所以關注氣候變化,除了對氣候問題本身的關注之外,另外一個用意就是想借助氣候變化調整經濟結構,通過發展新能源,發展環保產業,尋找新的增長點,並希望能夠在未來搶占經濟增長的制高點。

  但目前這種選擇是否能成功,仍然不得而知。對新能源的投資也可能嚴重不足,過去的風險投資基本上是為IT行業量身定做的,對新能源這種投資周期長、風險大,國際資本並未做好準備。

  總之,有可能出現技術突破、扮演主導角色的行業不一定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均有可能出現較大的技術突破,因此在產業層面上,中國在選擇新的主導產業時應更加慎重。

  第三,要注意“言外之意”,要警惕發達國家的“隱藏計劃”。

  發達國家之所以在國際場合大談全球經濟調整,要求各國加強協調,也可能會以此為幌子,從各方面限制發展中國家的趕超。很多新的貿易壁壘有可能通過環境、氣候變化、食品安全等方式,以國內立法的形式,對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進行限制。發達國家也可能借發展新興產業的契機,為其科技產品出口尋找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市場。

  最後,要觀其行,而不僅僅是聽其言。我們看到的是,西方各國在短期內紛紛通過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對所謂的結構調整卻是三心二意。

  發達國家採取的擴張政策增加了大量的流動性,這些流動性可能會進入石油、初級產品市場,或流入新興市場,帶來新的泡沫,並延緩各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

  文章稱,從各種跡象來看,新興市場面臨的風險都非常類似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即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前夜。西方國家的經濟刺激是否要以別國經濟為墊腳石呢? 

  文章最後說,調整經濟結構,是我們既定的目標。我們需要繼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但也要警惕別人占我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