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香港六大產業 須結合珠三角綱要

http://www.CRNTT.com   2009-10-09 11:48:33  


醫療服務是政府大力推動的六大產業之一
   中評社香港10月9日訊/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主席龍子明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六項產業’須結合珠三角綱要”。 筆者認為,《施政報告》對“六大產業”釋疑解惑,應結合《珠三角發展綱要》。實際上,香港絕大部分產業發展都離不開中國因素。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加強挺港力度,內地擴大對港開放,CEPA、自由行、人民幣業務,令香港經濟重拾活力。特別是《珠三角發展綱要》出台,使香港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文章内容如下:

  《施政報告》即將發表,據報道重點是要公佈有關推動六個具優勢及發展潛力的產業的詳細措施,官方稱之為“六大產業”,包括檢測與檢驗、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環保和教育等。但“六大產業”是否具有優勢,爭議甚大。且報載有調查發現,高達七成多受訪者,對“六大產業”缺乏認識,即使許多行內人士,若非上網查閱,也說不出“六大產業”全數為何物。 

   自四月初“經機會”宣佈要發展六個具優勢產業後,各界對“六大產業”議論紛紛。在眾說紛紜中,有許多論者指出“六大產業”欠周全:一是科學性不足,包括六大產業的界定存有概念上混淆之處,以及無詳細論證和數據支持;二是系統性欠奉,既未提出具體措施,亦從未提及或釐定六大產業與四大支柱產業和其他傳統及新興產業的關係;三是缺乏持續性,“經機會”提出發展“六大產業”後便解散,政府並無明確指定哪一部門延續其工作。可見“六大產業”只選出香港幾個已有的行業,有急就章式應對之嫌。《施政報告》當然要因應公眾疑惑對“六大產業”釋疑解惑,包括:解釋“六大產業”的優勢何在,對發展“六大產業”定出短中長期目標,交代政府如何參與推動這些產業,以及政府與業界如何合作和分工,等等。 

              “六項產業”前景與《綱要》分不開 

  筆者認為,《施政報告》對“六大產業”釋疑解惑,應結合國家發改委年初公佈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實際上,香港絕大部分產業發展都離不開中國因素。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加強挺港力度,內地擴大對港開放,CEPA、自由行、人民幣業務,令香港經濟重拾活力。特別是《珠三角發展綱要》出台,使香港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珠三角發展綱要》的精髓,就是“先行先試”,這個政策空間是同時賦予廣東和香港的。根據綱要,中央政府鼓勵粵港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應急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開展合作,支持粵港在中央有關部門指導下,擴大就合作事宜進行自主協商的範圍,鼓勵在協商一致的前提下,粵港共同編制區域合作規劃。以此來看,珠三角規劃為香港產業提供的機遇,遠遠超過了“六大產業”的範疇。特首曾蔭權亦承認,提出“六大產業”並非意味只有這些產業有較好根基和潛力,而是希望社會提出更多有發展潛力的產業。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曾表示,“六大產業”在“現時的生產總值肯定很少,當中教育及醫療產業可能百分之一也沒有,所以糾纏在量度方面並沒有意思”。既然該等產業是否具有優勢,爭議甚大,且其中部分產業在GDP中微不足道,故筆者認為稱之為“六項產業”更為貼切。澄清“六項產業”並非“六大產業”,並非文字遊戲,因為產業一旦曰“大”,便有支柱或主導之意味,排斥了其他產業。實際上,“六大產業”只是“輔助性產業”,是要探討新的經濟增長點,並非用來代替香港原有的金融、物流、旅遊、工商支援服務這四大支柱產業,更非“六大產業”之外,其他只是“小產業”或沒有潛力和優勢的產業。 

  香港一直對產業多元化有探討,金融海嘯更引發新思考,社會各界越來越清楚看出,本港原有四大支柱產業,以及《施政報告》將主打的“六項產業”,乃至更多具優勢及發展潛力的產業,其發展機遇與《珠三角發展綱要》分不開。比如政府現在想重點栽培醫療和教育產業,政府如何可以把一個完全由公帑支付的醫療和教育體系,轉變成為以盈利為中心的經營產業,其對象顯然主要是內地人士。 

  香港擁有世界頂尖醫療技術,在癌症和糖尿病治療方面更是世界知名,香港要利用自己的優質醫療技術,開放“醫療自由行”,令香港變成大中華醫療中心,政府可鼓勵私家醫生向“醫療自由行”旅客提供服務,內地的龐大人口會是“醫療自由行”的重要客源。教育產業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等早已形成規模。目前香港招收內地學生,受到不能超過招生比例10%的限制,應打破限制,加快開放“教育自由行”,盡快將教育納入CEPA,讓香港能以高出成本的收費,大量引入內地優秀學生,這有助本港吸納優質人才資源,緩解生育率過低的人口問題,並帶動本港住屋及生活需求。 

                利用綱要契機 助保險業北上 

  “六項產業”以外,保險業也是具優勢及發展潛力的產業。美國在G20峰會拋出“可持續與平衡發展框架”,框架內容包括美國增加儲蓄、減少財政赤字,中國減少出口依賴,這雖然帶有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但長期來看,內地長期的出口貿易順差難以維持,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也是不穩定的,只有內需才是內地經濟發展的真正引擎。內地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社會保險為廣大百姓提供底線經濟安全感,進而無後顧之憂地消費。香港保險界多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專業經驗,可以積極參與內地市場,為國家的保險業發展作出貢獻。 

  利用《珠三角發展綱要》“先行先試”的契機,香港保險業進軍珠三角可分為三步走。第一是允許香港保險中介人,為已購買境外保單的珠三角客戶作售後服務;第二是允許香港保險業與珠三角保險業共同組建合資保險公司;第三是允許香港的保險公司把商業保險產品引進珠三角。內地進一步向香港開放保險市場,不僅對維持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關係重大,而且有利推動內地大力發展保險業,有效消除居民在醫療、養老方面的顧慮,提高消費意願,最終達到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