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警惕 金融危機兩年後恐再來襲

http://www.CRNTT.com   2009-10-18 09:23:46  


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到此已經結束,或者快要結束了嗎?
  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電/發達國家經濟進入三季度後普遍出現回暖跡象,而中國經濟率先走出低谷已成事實。那麼,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到此已經結束,或者快要結束了嗎?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文章認為,危機兩年後恐再次來襲,為妥善應對,當前須盡快轉入城市化調整軌道,開啟中國內需。

  文章表示,從2007年7月到目前,這場危機已經持續了兩年,我們可以看出這場危機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由發達國家總需求波動所導致的商業周期性危機,而是一場償付能力危機,是由於美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把本不具有償付能力的居民作為貸款對象而投放巨量貸款,並通過這些貸款的證券化、國際化和衍生產品化向世界傳播,最終由於這些證券和衍生金融產品不能到期歸付本息,引起了發達國際金融體系的紊亂與危機。

  在年初就有各方面的消息和報道說,美國政府已經決定把大量衍生金融合約的兌現期統統推遲到2011年,最近也間或可以看到一些美國學者對推遲衍生金融合約兌現期的批評。如果是如此,美國的做法就是把有毒金融資產這個“癌”暫時冷凍起來,並且希望通過金融市場的再度繁榮,特別是希望通過推動“低碳經濟衍生金融化”來創造出一個新的超級金融泡沫,由此形成美國金融機構的新利潤增長點,再以今明兩年的盈利來對衝已經發生的虧損。但是最終還是逃不開如何處理有毒組資產的難題,而到2011年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大更糟。根據相關數據分析,到2011年美國必須再次面臨有毒資產問題時,金融體系所面臨的問題只會比2007年7月時更大,由此也會引起新一輪的全球金融海嘯。

  由償付危機所引發的金融與經濟危機,在本次危機前我們只看到了日本一個案例。日本在1990年爆發危機後,在政府的救助下到1993年也曾出現過2.5%的正增長率,其後才陷入了長期蕭條。所以從日本的經驗看,美國經濟也可能是在今、明兩年出現反彈後又跌入一個長期低谷,是一個“V+L”形。在全球範圍內,美國是全局,美國的“V+L”曲線對中國經濟復甦的軌跡也會產生巨大影響,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準備在一個世界經濟長期蕭條的背景下,考慮出一套長期的振興內需的措施,由此,以貸款和投資來創造需求的短期應對措施就必須改變。

  還必須看到,如果兩年後當世界經濟再次進入蕭條時,正是本輪投資所形成的一個新的產能釋放期,例如下一輪汽車工業的產能釋放高峰就是在2011年,屆時大量到期項目也必須歸還本輪投放的巨大貸款,如果到時國內需求仍沒有打開,生產過剩的現象比現在還嚴重,中國銀行體系的健康程度就遠非現在可比,想要繼續依靠投放巨額貸款來拉動中國經濟,政府就沒有目前這樣游刃有餘了。

  退一步說,即便兩年後不會爆發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從目前開始就已經轉入了持續復甦軌道,世界經濟就會回到兩年以前的繁榮增長嗎?

  文章稱,對目前有一觀點很不贊同,就是認為美國經濟復甦會再次帶動中國的出口。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沒有看到兩個問題,一是美國的經濟復甦必將伴隨著美國政府刺激政策的退出,而美國貨幣與財政政策的緊縮,必然會減少而不是增加美國的需求;二是美國以往的經濟繁榮是建立在美國居民龐大的負債消費基礎上的,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會使美國的消費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以往的家庭理財觀念,從而更注重儲蓄和家庭收支的平衡。這些變化都會引起美國的進口收縮,所以把中國經濟的持續復甦希望建立在美國經濟的復甦上,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就更突出了在本次金融危機後中國必須轉變以往的經濟增長軌道,盡快轉入以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迫切性。

  文章指出,唯一能盡快開啟中國內需的道路,只有城市化一條路。中國目前的生產過剩是來自兩方面,一個是人群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另一個就是城鄉差距。據社科院人口所的一項研究,由城鄉差距所導致的收入分配差距要占到60%,這就更說明了調整城鄉人口比例,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性。

  去年以來的經濟刺激計劃,是立足在以振興產業為主體的供給增長方面,從市場化的改革取向看,供給結構的調整實際上更應交給市場,而政府宏觀調控的重點更應注重長期需求的創造。我們應該抓住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比較穩定的好時機,立即轉入以城市化為方向的結構調整道路,只有如此才能從容應對更嚴重危機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