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善良與純樸 有多少能從小守護到老

http://www.CRNTT.com   2009-11-12 13:28:54  


獻血者的血液不但未有輸入有需要的患者身上,反被用作肥料種花
  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訊/《東方早報》今天刊登知名網評人士十年砍柴的評論文章“有多少年輕善良與純樸能守護到老”,作者表示,“在漫長的人生中,要保持一顆柔軟的、真誠的赤子之心,的確不容易。中外歷史上,能做到這點的往往是一些從未贏得過權力和金錢,但影響人類精神世界的聖賢。想到世上總還是有一些不隨波逐流的人,我們沒有理由對這個世界失望。”文章內容如下:

  一個高中學生自殺前留下遺書,控訴學校的“不正之風”(《河南商報》11月11日);“血漿種花”的事件爆出來後,剛剛在2周前無償獻血的四川大學一位男生說:“我們去獻血是為了幫助別人挽救生命,知道‘血漿澆花’事件後我感到非常難受”。(《東方早報》11月11日)這兩件事其真實的背景還有待深度挖掘,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年輕人善良、淳樸的心受到了傷害,而在前一事件中直接導致一位男孩喪失活下去的信心。

  聯想到不久前發生的荊州三名大學生長江中救人而犧牲的新聞,和江面上“挾屍要價”的職業打撈者的冷漠貪婪相比,這些未走上社會的年輕學子,其赤誠善良尤其凸顯出悲劇意義。我甚至在想,那三位死去的大學生倘若活過來,涉世很深後,他們還有沒有奮不顧身去救人的勇氣和無私?這位高中生活到他父親或者他老師那個年齡,目睹社會種種的不公正或者黑暗的東西,他還會失望到要自殺的地步麼?

  中國自春秋時代起,就有人性“本善”與“本惡”的爭論,但儒家一向主張“人之初,性本善”,而把其經綸天下、維繫道德的使命建立在承認人本初是純潔善良的,所以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也是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的根本原因。但考諸歷史,甚至只要看看我們的周邊,某些人殘暴、凶惡、貪婪遠過於禽獸的例子比比皆是。原因何在?有人會主張是後天的經歷讓一顆心慢慢蒙塵,一個赤子慢慢變壞。這種說法當然有相當的道理,但並非完全準確。人生之初,固然有赤子的一面,但也有爭奪食物的動物性一面。所以從中國古代的儒家,到現在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孩子總是向善、向上的基調。然而,如果是現實的殘酷與不堪和一個人成長期所受主流教育的高尚、無私等理想主義的內容反差太大,那麼多數孩子會在人生路上自動校正學習的內容,變得老於世故,《皇帝的新裝》中那個說皇帝光屁股的孩子,遲早會和眾人一起讚美皇帝身上的衣服真漂亮。這一過程中痛苦的只會是理想主義氣質較濃的少數人,多數人會自然地舍棄那些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的崇高與亮色。

  作家慕容雪村的長篇小說《原諒我紅塵顛倒》,原來起過一個名字《誰的心不曾柔軟》。主人公魏達是一個知名律師,他出生在農家,懷著鐵肩擔道義的志向考上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處處碰壁後,終於活明白了,為了掙錢可以不擇手段:賄賂法官,陷害同行,在個人生活上也放縱墮落。他在閑暇時回顧少年時代的理想,說過一段話:“我曾經血流滿身,皮開肉綻,終於生出了一身鱗甲。這河中別無營養,我以淤泥為食,以漩渦為家,久而久之,每一個鱗片都變成了刀。”

  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細究起來很矛盾。學校教育的內容總是高尚的,讓孩子們學習雷鋒、張華這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英雄;而現實中許多人佩服魏達這類為利益可以不講道德的成功者。一個走向社會多年的人,如果被周圍的人評價為“孩子氣”,多半是貶義,意即這人幼稚、不成熟。我們的許多家長教育孩子則是和課堂里反著來,教師教育孩子要誠實,父母則說,為人只說三分話,不能拋卻一片心,說真話會吃虧的。而如果教師言行不一,教育孩子要誠實的同時又暗示家長給自己送禮,那麼試想一下,哪種教育最終對孩子起作用呢?半年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全區公檢法幹警考試時,請來小學生監考。結果是不諳世事、尚有赤子之心的小學生真的揪出來25名舞弊者。擔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重任的公檢法幹警,其誠信水準尚不如小孩子,這難道不是對我們這個社會巨大的反諷麼?

  在漫長的人生中,要保持一顆柔軟的、真誠的赤子之心,的確不容易。中外歷史上,能做到這點的往往是一些從未贏得過權力和金錢,但影響人類精神世界的聖賢。如孔子、如佛陀、如耶穌、如馬丁.路德.金,孔子這個一輩子不得意、自嘲為“喪家犬”的讀書人,他學究天人,何嘗看不明白求得世俗利益的種種門路?但臨死前還要“夢周公”——守護心中的理想。

  想到世上總還是有一些不隨波逐流的人,我們沒有理由對這個世界失望。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儘管當下世風澆漓,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相信中國社會有“孩子氣”的成年人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