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論述:一中三憲與國家球體理論

http://www.CRNTT.com   2010-02-25 00:50:40  


和平發展需要新的論述與解決途徑
  中評社香港2月25日電/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謝明輝在《中國評論》月刊二月號發表專文《“一中三憲”與“國家球體理論”接軌戰略》,作者認為:“‘一中三憲’可作為兩岸法律的框架,而‘共同體’則是讓整個框架更堅實的樑柱。“當兩岸在各個領域均逐漸融為一體時,兩岸問題也就自然解決。”“劉國深教授的‘國家球體’論述之最終目標,在於追求兩岸中國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這一理想。從‘球體理論’到‘完全統一’之間,兩岸須經過共同治理的接軌過程。”“此兩種論述接軌,意味著增加兩岸和平發展的穩定性。其真正的內涵在於兩岸關係定位有共同的認同與互信,不僅可弭平內部爭議,也可成為兩岸關係永久不變之穩定基礎。”文章內容如下:

  和平發展需尋找新的論述與解決途徑

  馬政府執政後,兩岸交流與互動越趨頻繁。但在兩岸關係上,尤其是政治議題相關的互動,卻仍無法輕易的有所邁進。如何將兩岸良性互動實質落實到政治層面,並且同時符合多數兩岸人民的期待,是馬政府未來亟需努力的方向,也是國際高度重視的焦點。兩岸政府雖然在2008年520以來,突破多重難題,順利展開四次的江陳會,達成了12項協議、1項共識。但有關兩岸的政治協議,仍是停滯不前,先經濟後政治成為最佳的擋箭牌。兩岸和平協議一日不簽,則兩岸武裝衝突可能危機便一日不解。馬政府如果在兩岸政策上政治無法有所突破,台灣人民便一刻也不能放鬆。因此,兩岸關係之發展有必要從現行層面進行檢討,並且也要尋找新的論述與解決途徑,為兩岸和平發展帶來更長遠穩固的未來。

  在台灣方面,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長期專研兩岸關係、國際關係與歐洲統合,為台灣重要的學者,相關著作已數百餘萬字,從2008年10月起陸續在《中國評論》月刊發表其兩岸論述理念,得到兩岸菁英與政黨高度重視。2009年8月,在〈“一中三憲”:重讀鄧小平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文中(《中國評論》,2009年8月號)提出“一中三憲”理論,認為兩岸為了將“一中”從雙方的憲法規範,形成具有拘束力、且能明確與清晰地規範兩岸的互動原則的協定或憲法層次,則必須將“一中”再實體化、再憲法化。因此,張亞中建議,可建構一個超越兩岸憲法的法律架構,與兩岸憲法並存,並且將其稱之為“第三憲”。

  此外,無獨有偶的是,2009年11月,大陸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教授,在台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發表的〈試論和平發展背景下的兩岸共同治理〉一文中,提出了“國家球體理論”以回應兩岸政治關係目前所面對的定位問題。劉國深教授將兩岸政治現狀建構為同一國家球體下的兩個競爭性政權關係。具體來說,他認為中國這一“國家球體”的球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兩個競爭中的政權構成,她們分別在背靠背的空間和場合代表著中國,雙方形成了事實上“一體兩面”的關係。這種競爭關係缺少共同的憲政架構的認可與保護,因而仍是一種內戰架構下的“零和競爭”關係。

  此兩種論述,分別代表著兩岸學者對於目前兩岸關係現狀的另一種論述,也將可能成為未來影響兩岸和平發展最新的論述。因此,下列段落中,將分別整理此兩位學者的論述,並且比較此兩種的共同點與相異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