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主要矛盾已變,調整改革思維迫在眉睫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14:08:44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被卷入工業化的農民工已達2.5億。人往城裡走,房在鄉下建,父母分居,子女留守,老輩種田,這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最大失衡。
  中評社北京3月4日訊/在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原動力急劇衰減,而城鄉和貧富的兩極分化已經上升為中國現代化轉型的主要障礙時,中國該如何改革?《南方周末》今日刊載經濟學家華生的文章《主要矛盾已改變,調整改革思維迫在眉睫》,內容如下:

  在建國60年、改革開放30年之際,中國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面對後危機時代外部摩擦加劇、內部需求與資源約束的挑戰,經濟的高速增長能否持續?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開始超越三四千美元,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大量湧現。中國是能智慧和平穩地在本世紀中葉完成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的現代化轉型,還是會像很多進入這個階段後的發展中國家一樣,由於經濟和社會矛盾的激化,在臨門一腳時落入“發展的陷阱”?這是即將面對的主要挑戰。

改革遠未完成,但主要矛盾已改變

  過去30年,中國在國家和市場同向推動下,改革開放破除了計劃經濟與單一公有制這個主要障礙,創造了30年持續不衰高增長的經濟奇跡。

  現在,改革開放的使命並未完成,但已變得日益複雜。以開放為例,打開國門所帶來的振聾發聵效應早已衰退。封閉已不是經濟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對外開放能走多遠,少有政治和意識形態障礙,多是國家利益的考量和你來我往的博弈和算計。

  就改革而言,中國已在整體上過渡到市場經濟體系。但市場化導向的改革在很多重要領域並未完成。麻煩的是,不少集中在能源公用類自然壟斷或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這些大眾及政治敏感的領域。這些領域哪些要推進和如何推行市場化改革,哪些不能或不宜簡單市場化,早已不是改革初期的改革與反改革或保守之爭,而是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宏觀經濟社會的平穩,而不能再簡單地以市場化為旗幟。

  更加複雜的是,這些領域產品或服務的提供方,不少是以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為主。在這些領域激進的私有化,會使私人資本和家族控制國家的主要經濟命脈和社會事業領域,這必然會帶來社會大眾的分化和反彈,以及造成社會與政治領域的巨大動蕩。顯然,改革的取向和分野都已不再像初期那樣單線條了。

  因此,大致從本世紀初開始,封閉僵化的計劃體制和單一公有制與現代化轉型這一主要矛盾的地位就已逐步發生微妙的變化。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