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秋風:中國模式已經終結

http://www.CRNTT.com   2010-06-11 10:22:10  


 
  有些人談論中國模式,似乎是因為,中國的增長業績特別突出。這一點,也許是事實。而恰恰是這一意義上的中國模式乃是一個壞模式。上述三要素在中國特定制度環境中形成的特定組合,確實實現了超高速增長,但也必然同時製造了嚴重的問題。

  可以從比較優勢說起。中國確實具有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這種優勢是自然的,但劉易斯等經濟學家根本無法想象的制度,卻將這個優勢極端化了。受制於城鄉分割的體制,農村的內生性增長和產業升級基本上被抑制。這樣,追求幸福的年輕農村人口別無選擇,只能大規模轉移到沿海新興工業區。由於數量眾多而集中,農民工被迫接受較低的工資。法律不給他們任何希望,因而,工資也可以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不變。

  另一方面,有些專家所鼓吹的比較優勢“戰略”理論也要求各級政府制定法律、政策,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比如,政府免費向投資者提供土地,減免各種稅收,政府不許工人集體維權,地方政府讓企業自行設立保安,代行警察職能等等。

  凡此種種制度把比較優勢發揮到了極限。但極端就意味著自我傷害。經濟學意義上的比較優勢更多地只在理論解釋意義上成立,在現實中,一個經濟體的比較優勢是有待於發現甚至創造的,因而必然是動態的。比較優勢戰略理論則假定,政府可以確定比較優勢並利用之。政府據此出台的種種制度把某一時間點上的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固定化。

  這樣,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就不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勞動力價格被人為地持續低估。這當然對全球資本產生了強烈吸引力,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在普通勞工被嚴重低估的工資的基礎上,沿海地區形成一整套產業鏈和經濟結構,它通過勞動力、資本、制度等資源的高投入,實現這超常規增長。

  2004年,這樣的體制就已經顯示出嚴重問題:內部是經濟、社會結構的失衡,比如貧富急劇分化,還有內外失衡。但似乎無人願意認真面對這些問題,這套體制繼續向前狂奔。儘管如此,從那年開始的勞動力代際替換,到這兩年完成,那些被人為維持的廉價勞動力體制壓制的年輕勞工,終於不願忍受下去。

  令人自豪的中國模式的根基動搖了。而這個時候,社會已經撕裂:底層充斥著失落感和絕望,精英則因為不負責任,所以充滿不安全感,而在大規模移民。窮人與富人、大眾與精英之間相互不信任和對立,在此清楚表現出來。這就是中國模式終結的標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