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的知識和財富“退出”潮說明了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07-27 11:30:31  


 
  赫希曼1933年離開德國,移民到美國居住。他本人是“退出”者。1989年柏林墻被推倒、東德解體之後,他從東德移民史的角度寫了一篇題為“退出、聲音和民主德國的命運”的文章,發表在1993年《世界政治》1月號上。1970年,赫希曼發表了一部題為《退出、聲音和忠誠:回應公司、組織和國家的衰落》的著作。在這本著作中,赫希曼討論了公司、組織和國家是如何衰落及其如何防止衰落的幾種途徑。根據他的研究,組織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於失去組織成員的“忠誠”,即如果組織成員“退出”了組織,那麼組織必然衰落。所以如果要防止組織的衰落,就要維持組織成員對組織的“忠誠”。如何保持組織成員的忠誠?兩種途徑。一是組織為其成員提供滿意的服務,二是容許組織成員發出“聲音”,批評組織的不足,從而令組織改進其服務。但如果組織不能為其成員提供滿意的服務,或者在組織成員不滿的情況下不容許發出“聲音”,或者在組織成員發出“聲音”後服務依然得不到改善,如果存在“退出”機制的話,那麼組織成員就會選擇“退出”。一旦選擇了“退出”,那麼組織的衰落將變得不可避免。

無法出聲就用腳投票

  在這篇文章中,赫希曼把“退出”和“聲音”的概念用於解釋東德的消亡。經驗材料顯示,東德早期逃亡(“退出”)到西德的人數眾多。起初,東德政府容許這種“退出”,因為“退出”者多出自被視為是“階級敵人”的群體。“階級敵人”的“退出”表明內部的穩定。但不久,東德政府發現有越來越多的技術工人和知識分子也成為逃亡(“退出”)者,就開始阻止“退出”。1961年修建柏林墻也有阻止移民潮,阻止“退出”的意思。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柏林墻的確控制了移民潮。但不久東德政府就發現這種方法很快就失去了效用,依舊有人尋找各種渠道離開東德。於是,對於那些歷經千難萬險“退出”成功的人,政府採用了強制性“退出”方法,即如果阻止不了人民出走西德的話,政府就會吊銷出走者的護照,使得他們永遠沒有機會回到東德。但是無論政府怎麼做,依然無法阻止人們的“退出”;同時,吊銷出走西德者的護照也引起了西德社會的高度不滿。在柏林墻內外不滿的結合下,1989年,這堵墻很輕易就被推翻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