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二五規劃期待更有質量的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10-10-20 08:34:24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出口曾連續七年年均增長20%以上,每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2-3個百分點。如今世界經濟初步擺脫了蕭條威脅,但未來外需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內需方面,“十二五”期間固定資本形成的經濟貢獻可能減少。在2002-2009年的上一輪經濟景氣周期中,中國進入一輪基建投資和基礎產業建設的高峰期,再經過近兩年的“4萬億投資”,電信、公路、鋼鐵、化工等行業已經或正走過投資快速增長期。對於仍處於投資高峰期的城市設施、水利、鐵路等行業,也可能在“十二五”中後期出現投資增速下滑。而從消費來看,中國最終消費率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67%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48.6%,提振消費大有潛力可挖,這將成為相當一段時間中國的重要政策方向。

  從歷年經濟運行來看,不同的經濟增速將帶來不同的投資和消費率組合,經濟高增長往往伴隨著高投資。如果期望“十二五”期間提升消費率3-5個百分點,那麼在經濟增速超過10%甚至更高的情況下,目標實現難度將大大增加。這也從側面表明,“十二五”並不一定需要過高的經濟增速,提高經濟質量和包容性的意義更加凸顯。

  再次,從產業結構來看,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

  本著“從大到強”的思路,未來五年製造業將努力提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等新興產業占GDP比重可能明顯提高。在國家政策支持以及城鎮化推進的帶動下,“十二五”時期服務業有望加快增長,尤其是金融、信息、流通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文教旅遊等滿足精神消費的產業,將迎來新的機遇。

  文章最後說,“十一五”在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如經濟增長“粗放”特點未根本扭轉,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現象仍然存在,高耗能產業投資增長偏快等。這些問題有些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必需代價,有些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有些則是體制不順和制度不完善帶來的。“十二五”期間,公共服務、收入分配以及財政金融等方面均有望迎來更有力度的改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