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警惕中國模式的“慢性病”

http://www.CRNTT.com   2010-12-15 09:26:48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訊/“從2008年年底開始,全球金融危機使中國模式遭遇的困難加速放大,這是“急性病”。中國本身政治經濟方面的結構性原因,是“慢性病”。這兩種病若不大力調整,極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的源泉逐漸萎縮。”學者丁學良撰文“警惕中國模式的‘慢性病’”:

  2010年10月底公布的“十二五規劃”,提出“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背後有其深層張力和動力,即:中國模式延續二十餘年後,早已面對三項基本困難,承受著內外兩個方面的結構性壓力。

  從2008年年底開始,全球金融危機使中國模式遭遇的困難加速放大,這是“急性病”。中國本身政治經濟方面的結構性原因,是“慢性病”。這兩種病若不大力調整,極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的源泉逐漸萎縮。“規劃”提出的擴大內需這劑藥,大致對症。但實際操作中,到底會下多重的藥,還要看對病症的理解究竟有多到位。

  出口將長期堪憂

  中國GDP增長依賴於兩個大輪子:出口與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是基礎建設的大項目。這兩個輪子近年越來越大。

  另一個輪子是國內居民消費,比重弱小,且持續下滑。

  依靠出口貿易提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即“東亞模式”。這種發展戰略通常被稱為“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出口國政府往往通過種種政策工具,大力扶植本國出口產業,同時對外國產品設置或明或暗的障礙。

  在金融風暴前的五六年間,中國的出口額年增長幅度達25%。國民收入年增長率中,如果把出口對國內消費及投資連鎖反應算進去,50%要歸功於出口貿易的拉動。出口的年度增長率每下降10%,就會把全國GDP的年增長幅度拉下2%到2.5%。未來幾年,除非改變嚴重依賴出口貿易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戰略,否則很難維持高於7%的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