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社會轉型中的知識分子

http://www.CRNTT.com   2011-03-03 09:12:27  


 
  之所以是智者與權者的結合,是因為1970年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張寶森在蔣經國鼓勵下舉辦一場與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座談,後來這群人開始籌辦雜志,並決定集體加入《大學雜志》,因此《大學雜志》儼然成為一份和國民黨改革力量結合的刊物,並在70年代初期成為重要的政治改革聲音。

  1971年10月,《大學雜志》發表了一篇引起輿論界相當關注的長文《台灣社會力分析》,由許信良和張俊宏(兩人當時都還在國民黨內)撰寫。另有由楊國樞等15人聯合署名發表《國是諍言》,分別從人權、經濟、司法、立法、監察等方面提出建言,再次引起震撼。1972年,《大學雜志》慶祝四周年紀念,推出《國是九論》,尖銳的批判挑戰官方容忍程度。文章之外,他們也進入校園,如在1971年與台大學生會舉辦“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座談會”等,結合當時從保釣運動開始的校園運動。

  這些尖銳意見與行動一方面引起內部不同意見,另一方面更讓國民黨高層擔心失控,畢竟這個雜志是在國民黨支持下發展,可以說是蔣經國利用他們在探測社會輿論,所以一旦高層發現事態逐漸不可控制,就試圖降溫,《大學雜志》內部因而在1973年1月分裂。

  《大學雜志》的知識分子集團此後分成三股力量,自由派的學院知識分子加入聯合報系辦的《中國論壇》雜志,左翼知識分子成立《夏潮》,而張俊宏、許信良等人則走向政治運動。1975年擔任民意代表的黨外政治人物康寧祥、黃信介與張俊宏共同創辦《台灣政論》,成為第一個完全是本土政治力量集結的刊物,是“新生代在野政治人物,和大學雜志時期的知識分子間的橋梁”(康寧祥語)。

  此時黨外反對運動逐漸興起。知識分子的啓蒙角色與反對運動的逐漸組織化,在威權體制下一步步打開政治空間。1979年創辦的《美麗島》雜志,是70年代逐漸形成的黨外政治力量的最大匯集,但刊物本身仍然有濃厚的知識氣息。不過,與之前刊物不一樣的是,《美麗島》雜志不只是論政,而且開始動員與組織群衆。這也使得他們在1979年12月遭到鎮壓與逮捕。

  在80年代,知識分子開始以更多元的角色介入在各個領域爆發的社會力,不論是政治反對運動、還是各種社會運動。在社會運動上有幾個特色:一、他們以溫和中產階級專業者姿態建立新的NGO,如消費者保護文教基金會、婦女新知等團體。二、他們與草根群衆建立起有機的結合,例如當時環保運動的主體是草根民衆的“自力救濟”知識分子則提供專業知識,對抗政府的話語。三、在1987年的民主化啓動前,民衆部門比較受到政府壓制,社會地位較高的知識分子成為許多議題的重要發言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