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人民幣升值為何不能緩解輸入性通脹

http://www.CRNTT.com   2011-07-19 08:46:08  


 
  所有這些表明,進入21世紀之後康德拉基耶夫式長周期的下降階段到來了,由此產生的過剩流動性不得不流向那些需求相對剛性、供給又缺乏彈性的原材料和資源品市場,從而導致了世界原材料價格的快速上漲。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能否採取人民幣升值的做法來避免輸入性的通貨膨脹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對世界原材料市場的結構加以分析。從市場結構來講,無論是原油市場還是鐵礦石市場,絕不屬於自由競爭市場,基本上都處在賣方壟斷的市場結構下。按照阿貝•勒納的定義,在一個賣方壟斷的市場中,只有賣方才具有影響價格的能力,而買方(不管是購買量多大的買方)幾乎沒有任何議價能力可言。由於處在賣方壟斷市場中的供應方具有價格的壟斷權,因此它們總是可以把價格定在遠遠高於邊際成本的水平上,這意味著在賣方壟斷的原材料市場中,成本法則是不起作用的,關鍵在於賣方與買方的博弈。

  現在的問題是:在一個成本法則不起作用,買方又沒有議價能力的市場中,買方究竟應當採取何種策略才是正確的呢?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價格是需求量的增函數,即使是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中,隨著需求數量的增加,價格也是會趨於上漲的。如果市場處在賣方壟斷的結構下,那麼這樣的信息一旦被賣方捕捉到,就一定會被其利用而導致價格的超常上漲。

  文章認為,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中國在世界原材料市場上就應當放棄爭奪定價權的天真想法,盡可能地避免以下兩種不當的做法:

  第一,要避免試圖通過集體談判的方法來降低原材料進口價格的不當做法。因為旨在增加購買量的集體談判只有在一個買方壟斷的市場中才是有用的,買方可以借助於集體談判而將分散的購買集中起來,進而獲得“市場勢力”和購買價格上的定價權。

  但是,國際原材料市場並非是買方壟斷市場,而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典型的賣方壟斷市場,於是,作為一個理性的買方,應當採取分離均衡的分散採購方法才是正確的。所謂分離均衡是指,基於中國原材料購買者存在巨大的差別,由它們自主地進入國際市場去尋找合適的供應商,借以達到分散信息、降低購買成本的目的。

  第二,要避免採取人民幣升值來降低原材料進口價格的不當做法。在一個賣方壟斷的市場中,買方若是採取本幣升值的做法,就等於向賣方發出了企圖低價進口原材料的強烈信號,這勢必會引起賣方非常積極的提高價格的反應,從而導致買方進口價格的提高,進而引發輸入性的通貨膨脹。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中國的進口商在最近幾年原材料進口中恰好選擇了以上兩種應當盡量避免的做法,從而導致進口的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並帶來非常明顯的輸入性通貨膨脹。統計數據再次告訴我們,自從2005年中國採取鐵礦石進口集體談判的制度和人民幣走上升值的道路以來,鐵礦石價格上漲了2倍左右,集體談判換來的是長協價格的節節攀升與市場機制的破壞,而人民幣儘管已經大幅升值20%以上,但是鐵礦石價格卻以快於人民幣升值10倍的速度在上漲,結果,中國不僅沒有因此而獲得“廉價的”進口原材料,反而不得不面對日益高漲的輸入性通貨膨脹與不斷受到人民幣升值打擊的出口貿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