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京奧運”模式何時結束?

http://www.CRNTT.com   2011-08-26 11:55:38  


 
  國際賽事的舉行的確和國家形象息息相關,城市的現代化程度確也需要這樣的賽事來證明,但若以犧牲國民利益為條件爭取來的一場賽事,究竟有多大價值?其結果莫不是暴露出“國富民弱”的真實面目?去年在廣州舉行的亞運會,也令當地市民怨言頗多,和大運會如出一轍的安保舉措以及面子工程,沒有給市民帶來實際利益反而增添不便,朝令夕改的地鐵免費政策最後以試驗性的鬧劇收場。至於活動結束之後留下來的運動設施,也沒有按照當時的承諾去履行:開放給廣大市民。

  回想去年在新加坡舉行的首屆青年奧運會,新加坡的處理方式則比較低調但並不鬆懈:對賽事不遺餘力的宣傳,安保工作慎重而專業,卻未因此而制定諸多特殊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國民行為。試想,在這樣的彈丸之地若也如此大動干戈,其影響可想而知。無論是政府還是國民,新加坡人對這樣的國際賽事都有著不卑不亢的健康心態。以奧運村從國大遷移到南大為例,南大論壇上一度就此舉的利弊進行公開討論。這在中國傳統教育中是不能被接受的,中國學生被灌輸的理念是為集體帶來榮譽,個人利益理所應當為其讓路,有這樣的國際賽事正是為校爭光的大好機會,學生的“微小”利益又何足掛齒。何況,中國國際賽事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僅是國家利益的問題,更和政府形象以及政績工程掛鈎,出於這些因素的考量,承辦者自然是竭盡所能要辦得漂亮而且不容有半點閃失。

  然而,國際賽事的安保工作需要的是專業,而不是“草木皆兵”。國家形象的建立更多依靠的是國民參與性而不僅是面子工程。如果多舉辦一次這樣的國際賽事,變相成了百姓多一份的負擔,試問,承辦的初衷又何在?別忘了,開幕式中每一次煙花的盛放,歸根究底也是由民眾來買單的。

  正巧,下一屆的青奧會,將在中國南京舉辦,我們可以拭目以待,面對同樣級別的賽事,南京又會以怎樣的準則和心態來承辦。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分析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