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秦輝:辛亥之變的價值觀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11-09-01 14:45:17  


 
  陳荔秋這個人

  《南方周末》2010年6月17日刊出的拙文《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曾經提到:鴉片戰爭後像徐繼畬、郭嵩燾等人那樣公開“嘆羨西洋國政民風之美”的人儘管很少,但是對外務稍有了解的人,私下大都有類似想法,只是不公開說而已。薛福成自述曾在郭嵩燾被整時私下“詢之陳荔秋中丞、黎蒓齋觀察,皆謂其說不誣”。我當時解釋說:“這裡的‘陳荔秋’即後來的湖南巡撫陳寶箴。”

  隨後有讀者來信說:“這是一個史實錯誤。‘陳荔秋’不是湖南巡撫陳寶箴(1831-1900)。陳寶箴字‘右銘’,不是‘荔秋’……那麼‘陳荔秋’到底是誰呢?他叫陳蘭彬(1816-1894)……做過清政府駐美國的第一任公使。其實他也沒有做過‘中丞’(中丞是明清時對巡撫的別稱)……且薛福成死在1894年,陳寶箴開始做湖南巡撫是1895年,陳還沒做巡撫,薛怎麼會叫他‘中丞’(巡撫)呢?”

  其實數月前此文全稿在《中國文化》(編者按:秦輝此文是應南方周末之約撰寫的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的文章,2009年6月送審通過,因故一年後才在《南方周末》刊出)上刊出時,南昌大學劉經富教授已來信指出:“文中謂陳荔秋為陳寶箴,實誤。按,陳荔秋乃陳蘭彬,字荔秋,廣東湛江吳川人,比陳寶箴年長15歲。清廷第一任駐美公使,留美學生監督。”

  當時我曾回信說:

  我過去已經查到過陳蘭彬字荔秋,但是第一,“陳荔秋”是“中丞”(巡撫),而陳蘭彬從未當過這個官。第二,陳蘭彬中斷留美學生計劃,顯示其很保守,不像信服“西洋國政民風之美”的人。三年前我曾與王元化先生談到此事,他認為是陳寶箴,說陳寶箴也有“荔秋”之別號,我認為如果是陳寶箴,則上述二疑均可釋,故從之。其實如果陳荔秋真是陳蘭彬,反倒更能證明拙文中的觀點:很多表面上“排西”的人其實心裡對“西洋國政民風之美”很清楚,只是好說假話邀寵罷了。但陳蘭彬的行為反差這麼大,我還不敢相信,何況“中丞”二字也不好解。希望劉先生繼續賜教。

  劉先生隨即回信說:陳荔秋是不是陳蘭彬還可考慮,但肯定不會是陳寶箴。

  王元化先生的看法

  這個問題其實我已經考慮了很久。十多年前,我提出“周秦之變”以後的中國,在秦制下處於“大共同體本位”的專制狀態,現代化的文化符號走向可能是“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的觀點,並據此就“儒法鬥爭”和新文化運動的轉向問題發表了一些看法。正好王元化先生也在“五四”80周年前後,提出了五四為什麼“反儒不反法”、非孝-反家族思想當年何以流行、章太炎何以鼓吹滅“小群”以求“大獨大群”等一系列問題。我覺得先生與我關心的是類似的問題,就多次向他請教,每到上海,除非先生不便,我都會到慶餘別墅求教於先生。

  大約在2006年的一次談話中,我提到薛福成的這段話。我說在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中查到,“荔秋”是陳蘭彬的字,但是陳從未做過巡撫,薛福成怎麼會稱他為“中丞”?而且陳蘭彬這個人,一生最知名的事跡,就是以美國的歪風邪氣會腐蝕中國年輕人為由,一手破壞了容閎建議、曾國藩支持的中國留學生赴美計劃。這樣一個保守、顢頇的官僚,怎麼會對郭嵩燾“嘆羨西洋國政民風之美”大表贊同呢?

  王元化先生說,這個“陳荔秋中丞”應該是陳寶箴,這不僅因為陳寶箴做過巡撫,而且他深受郭嵩燾的影響。王先生舉其所著《郭嵩燾與湖南新政》一文示我,文中引陳寅恪關於湖南新政並非源於康有為,而是源於郭嵩燾的說法:“先祖(寅恪先生的祖父陳寶箴)……知中國舊法之不可不變,後交湘陰郭筠仙侍郎嵩燾,極相傾服。許為孤忠閎識。先君(寅恪之父陳三立)亦從郭公論文論學。而郭公者,亦頌美西法、當時士大夫目為漢奸國賊、群欲得殺之而甘心者也。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學,附會孔子改制以言變法。其與歷驗世務欲借鏡西國以變神州舊法者,本自不同。……可知餘家之主變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雲雲。王先生認為陳寶箴這個“中丞”對郭嵩燾“頌美西法”早就認同,薛福成所指的應當就是他。至於一般記載陳寶箴字右銘,王先生認為昔人字號非一者眾,陳寶箴另有字號也完全可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