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財政體系重塑 地方債才能名副其實

http://www.CRNTT.com   2011-11-23 08:27:58  


  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訊/自上海、廣東自發3年和5年期地方債收益率分別以3.10%、3.30%和3.08%、3.29%成功發行以來,11月21日浙江省自行發行的3年期和5年期地方債利率走低至3.01%、3.24%。當前地方自發的3年和5年期地方債利率不僅低於今年財政部代發的同期地方債3.67%-4.07%和3.70%-4.30%之利率,而且都低於3年和5年到期國債收益率算術平均值的3.14%和3.35%。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學者劉曉忠文章認為,當前市場給予滬粵浙等自發地方債低於同期國債的收益率應屬本可預料的情理範疇之內。從最終償付主體之角度考量,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可權作是全國納稅人集體償付能力之表征,即國債內含有發達省份向欠發達省份信用增級之隱性條款,因為發達省市對全國財政的貢獻度高於欠發達省市;而滬粵浙等自發的地方債主要基於本地區經濟和財力之信用保證,在不出現赤字貨幣化下,其償付能力和信用高於國債不足為奇;是為當前美國國債信用評級低於許多跨國公司之緣由。而且,自發地方債是地方負債顯性化、規範化和權責透明化的正名之舉,這無疑可降低發達省份發債的市場交易成本,而且發行地方債所帶來的地方政府信用級差效應,可促進地方政府間展開激勵相容式財政和經濟轉型博弈;當然一旦地方市政債常規化,欠發達省市將面臨較高的信用級差成本。

  文章表示,試點的自發地方債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地方債,需受益於財政體系的重塑,目前市場熱捧地方債主要是基於金融壓抑和有效儲蓄緊俏下的權宜之舉。一則當前實體經濟和房市都趨向疲弱,而金融脫媒現象嚴峻,市場風險烈度的上升使金融機構面臨優良借貸主體有限的金融壓抑,而正名下的地方債無疑為金融機構提供了顯性地方財政擔保;一則人口老齡化下儲蓄率趨降是長期趨勢,加之當前收入分配體系過度向政府和企業傾斜,致使財政存款成為了銀行爭取巨額存款的主要來源之一,而銀行購買地方債可為其爭取地方財政存款或地方財政庫管理提供可能。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