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防止“結構性怨恨”引發改革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2-03-29 09:55:45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社會情緒的高低起伏、陰晴冷暖往往是由社會實體性問題引發的,結構性怨恨多是因社會的結構性問題誘致,彌漫於中國社會的社會怨恨,則是社會轉型帶來的結構失衡造成。社會情緒作為社會結構河床上的流體,其波動起伏由社會河床結構決定。河床改道,必然會影響河水流動的軌跡。在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社會情緒的異樣反應,甚至出現一些激烈反應,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如果一種逆向流動的社會情緒成為常態,甚至激烈的社會情緒成為常態,就不正常了。 

  如今,這種結構性怨恨已經逼近社會共同體所能承受的最大閾值。各種征候都在表明,極限時刻已經來臨。這是一個非常時期,有風險也有機遇。在此,需要警惕這種結構性怨恨走火失控,進而引爆改革危機。改革雖在持續,但社會預期正與改革賽跑。當改革的步伐趕不上社會改變的心理預期時,會誘致中國社會大面積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向社會憤怒的爐膛里添加燃料,必然會加劇改革的風險和成本。

  解決危機的唯一出路就是改革。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坦言:現在已經到了改革的攻堅階段,改革只能前進,不能停滯,更不能倒退。停滯和倒退沒有出路。《人民日報》評論也以前所未有的語調呼籲:“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可見,當下民意對改革的期待之切。

  經驗表明,每至民心思變最迫切的時期,都是改革者推動改革的最佳時期。民心可用,當順勢而為。改革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歷了三個民心峻急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之初這段時間;第二個時期是20年前鄧小平南巡講話前夕;第三個時期就是眼下這個時刻。從前面兩個時期的歷史經驗來看,改革者能以過人的膽識和智慧,順應民意,把國家引向新的航程。改革是改革者的通行證,只有改革才是解決危機的唯一出路。如今,改革到了新的歷史關口,機遇和挑戰在賽跑。這既考驗民眾的耐性和理性,也考驗改革者的魄力和智慧。

  雖然說,當下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可能要比前面兩個時期複雜得多,解決的難度也要大很多。比如,利益集團成為一種結構性的力量被固化,使得任何有悖於他們意願的改革都面臨打折或流產的危險;制度性的路徑依賴大大增加了改革代價。但在當下中國社會,有一點是與前兩個時期相同的:那就是,改革已經成為第一共識。分歧雖然存在,但改革共識已然形成,甚至說,改革已成為一個龐大的民意共同體。此時,應該是改革的最好時期。 

  張濤甫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