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步入增速放緩長周期

http://www.CRNTT.com   2012-04-23 08:18:30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訊/在內需不振,外需乏力的影響下,中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8.1%,單季回落幅度較去年末有所擴大,且創下近三年來最低增幅(前次低點是2009年2季度的7.9%)。由此,各方對中國經濟大幅減速,甚至“硬著陸”的擔憂也越來越多,到底應該如何理性客觀地看待8.1%的增長?

  中國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事實上,在試圖尋找新推力的全球“弱增長”格局中,中國經濟仍是一抹亮色。現在全球經濟並沒有完全從2008年金融危機走出來,無論美國、歐洲還是日本,發達經濟體都呈現弱增長格局。從橫向對比來看,中國經濟仍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8.1%的增長在全球弱勢增長格局中是較高水平的增長,相對中國前些年“超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將步入一個“合理增長”階段。

  中國要習慣“降速”。應該看到,中國正在告別兩位數的增長,以往中國經歷了十年“超高速增長”,年均GDP同比增速達10.48%,這有勞動力供給的快速增長,高儲蓄率支持的資本存量的擴張以及生產效率提高三個方面的貢獻。然而,未來由高儲蓄—高投資率支持的資本存量擴張正發生趨勢性改變。

  文章認為,從中長期看,中國正處在一個增長放緩的長周期的開始階段。隨著紅利的衰減,潛在增長率開始下行。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基礎性因素,包括內生、外生,需求、供給都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儘管變化的過程是平滑的、緩慢的,但從趨勢上講已接近或達到拐點。

  首先,未來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將逐步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階段。這就預示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這樣工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薄,資本回報率將持續下降。

  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勞動力大規模再配置的進程趨於尾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也將趨於減速。2010年中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已達到46.9%,超過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的歷史峰值。據此判斷,第二產業很難再出現大的擴張,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將會出現下降。隨著“人口紅利”衰減和“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會放緩。未來中國的城鎮化將由加速階段轉變為減速階段,預計今後城鎮化平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將保持在0.8-1個百分點左右,很難再現“九五”、“十五”期間每年1.35-1.45個百分點的增幅。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