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雲:全球實力轉移並沒有實質發生

http://www.CRNTT.com   2012-04-29 06:17:38  


 
  從全球層面來看世界經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經濟總量與消費總量的不匹配的矛盾。發達國家在全球的經濟份額約50%,但消費占全球的比重為70%,金磚5國的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為20%,消費比重還不到10%,以中國為例,經濟總量比例接近10%,但是消費僅占世界的6.2%。人們經常提及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度高達50%等等,事實上最終拉動經濟增長的還是那些依靠長期財政和經常項目赤字的國家例如美國的消費來拉動,而近年來中國經常項目順差減少主要由於發達國家消費需求減少引起,並非中國內需大規模增加所致,也就是說根本性的消費平衡問題仍然如舊。

  第二是經濟總量與貨幣地位,資本市場份額不匹配的矛盾。世界外匯儲備中95%以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四種貨幣出現,其中美元占了三分之二,相當於64%的世界外匯儲備為美元。外匯交易的75%是以上述四種貨幣進行,占世界經濟20%的金磚國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基本沒有地位。與此同時,占世界經濟份額接近10%的中國在世界資本市場的比重僅為為7%,與美國的近30%和日本的17%差距很大,而巴西和印度僅為1%。換言之,經濟總量實力的國際轉移已經顯現,但是經濟增長的背後的邏輯和發展模式以及貨幣和資本市場的實力轉移還沒有實質發生,而這些深層次的變化不實現的話,那麼全球權力轉移的未來就可能有不確定性和不可持續性的擔憂。

“智力”之類的軟權力多未轉移

  軟實力是一個被廣泛使用,但是有沒有被嚴格定義的詞匯,如果寬泛地定義那麼我們的討論將會沒有邊際,小文在此僅限定從國際話語權的角度來考察。新興國家隨著自身的發展日益感到了世界被西方控制的不僅是資源能源,金融貨幣和治理機制等看得見摸得到的一面,而以國際話語權為代表的智力霸權(intellectual hegemony)也為西方所控制。如何在軟實力上有所突破,可能對新興國家來說挑戰更加大。
 
  無論在知識界還是政策界,西方特別是美國是各種新的詞匯,概念,理論和政策的發祥地,而華盛頓和紐約所扮演的全球智力集散地(intellectual hub)的功能越來越明顯。各種智力成果在這裡生產,加工,營銷和推廣,隨後這些智力產品(intellectual products)的去向主要有三:第一成為滿足全球政策權決策和日程設定(agenda-setting)時候的消費品;第二通過主流媒體在全球信息傳播網絡中迅速普及和擴散(proliferation);第三通過學術界和智庫的再加工和理論化向其他國家移植(transplant)。這些智力產品一旦被全球接受,就形成了在全球知識界的權威,塑造國際輿論,製造國際話題,操控討論方向都變得對他們有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