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產能過剩 資本應走出去

http://www.CRNTT.com   2012-07-19 08:18:20  


  
  二、應對“產能過剩”擴展海外投資的美日經驗 

  “產能過剩”也並非中國獨有,巴塔耶在1949 年的《消耗》一書中指出,任何增長都是有限制的,在個體的增長觸及到極限後,它就不得不將原本用於增長的過剩的能量消耗掉,保持自己不致崩潰,當年,美國馬歇爾計劃和日本製造業產能輸出正是依靠產能的釋放保持了美日經濟系統的平衡。 

  1948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對外援助法案》,美國用其生產過剩的物資援助歐洲國家,“馬歇爾計劃”開始實施。1948~  1952年,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給予西歐的經濟援助達131.5億美元,其中贈款占88%,其餘為貸款。拋開“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戰略意圖不談,單就計劃本身就實現了“雙贏”。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西歐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5%,不僅促進了西歐聯合,邁出了走向歐洲一體化的笫一步。更為重要的是,“馬歇爾計劃”及時消化了美國自身的過剩產能,鎖定了歐洲的後續採購方向。由於該計劃把信貸援助轉化為商品輸出,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為保持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 

  日本製造業海外投資的最大經驗是建立了國內生產和海外生產的雙向拉動。 20世紀60~70年代,為了緩解國內製造業的過剩產能,日本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採取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順貿易偏向的投資戰略,通過有比較劣勢產業部門漸次外移,不僅形成了母國與投資國之間垂直分工,帶動本國技術和設備出口,而且通過大規模地進行海外投資,使其製造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轉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生產率的金屬工業、化學與機械工業,即形成了以重化學工業為核心的製造業結構,形成了製造業拉動的雙引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