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對非援助緣何頻遭批評?

http://www.CRNTT.com   2012-07-22 09:28:34  


 
  但很多非洲人似乎並不領情,不論是一些非洲當地的媒體,還是在西方媒體引述非洲活躍人士評述中非關係時,對中國的非洲舉措批評之聲仍然不在少數。

  何以一方面是“重視非洲的需要”的援助和貿易力度的不斷加大,另一方面則仍然能聽到很多批評聲音呢?造成這一糾結的核心,在於中國所提供的“非洲需要”的支持,固然符合非洲政府官員們的需求,但是否符合當地民眾,特別是公眾社會組織的需求,則未可知。

  舉例而言,中國對非援助中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碼頭和交通設施的建設。來自肯尼亞的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凱莉斯坦.居瑪(Calestine Juma)認為,造成非洲經濟滯後的一大原因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中國援建基礎設施,當然會對當地造福良多。但非洲當地一些非政府組織(NGO)則認為,中國這麼做,主要是為了運走非洲的資源。

  而如果當地民眾沒有從資源銷售中獲益或獲益非常不平衡時,他們並不會直接感受到基礎設施改進的好處。

  讓事情雪上加霜的是,本來在國內就不習慣與NGO打交道的中國官員們、執行援建任務的大國企管理者們,以及活躍在非洲各地市場的中國商人們,更加不知道如何與當地NGO或各種社團組織打交道,只好把一切工作委托給合作國的政府官員。

  而在非洲,部分是由於西方的殖民傳統、部分是因為傳統的部落制社會結構,還有部分是因為民眾對官員們的不滿,公民社會和其他非政府組織其實相當龐大,他們與民眾的紐帶更為緊密,也比政府更有話語影響力。

  中國廉價的熟練工人在中國援非項目中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語言和文化的關係,他們往往並不與當地社區交往。而為了確保工程質量,非洲當地工人在這些項目中的角色也主要限於“壯工”而非“技工”。

  麻省理工學院著名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因其“一個孩子一部筆記本電腦”計劃而經常在非洲活動。他在一次與筆者的交流中提到,“中國的援非項目經常幹完就走,除了給當地人留下一條道路或一座體育場外,看不到其他東西”。

  實際上,非洲的政治家也對中非合作的現狀心存疑慮。在這次中非合作論壇上,有報道引述南非總統雅各布.祖馬(Jacob Zuma)的話說,“非洲對中國發展做出的貢獻包括原材料的輸送,其他產品的提供和技術轉讓。這種貿易模式在長期看來是不可持續的。非洲過去和歐洲的經濟合作經歷給予了我們警告,讓我們在和別的經濟體合作時需更加謹慎。”

  基於這種現狀,中國的決策者和對非合作的執行機構負責人有必要反思,如何才能避免讓非洲僅僅成為對華的原材料輸送地。即便在目前階段,對華原材料出口肯定是無以替代的最大宗貿易商品。

  有可能避免、至少是減少這種情況發生的工作方向之一,當是非洲本地居民的能力建設,以及中國援非、對非投資項目更加廣泛和深入地融入當地的社區與社會。目前,本地化的能力建設也正是聯合國及西方發達國家對非援助的重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