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能源消耗診脈中國經濟病

http://www.CRNTT.com   2012-07-30 08:33:27  


 
  反思中國的“蘇聯病”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是以建立市場經濟為目標,從早期的放鬆經濟管制、解放勞動力、刺激私營經濟發展完成原始積累,到政府驅動下的大規模建設投資、初步實現工業化的過程。

  有意思的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在拋棄了“蘇聯模式”的情況下進行的(儘管中國從未真正建成過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某些方面同蘇聯經濟在50至70年代非常類似。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府主導思維的驅動下,創立和完善了工業體系。同時,還以激發民族和制度自豪感為目標,建設了無數以高大全為象徵的公共設施。由於這種經濟制度沒有自身的動力和造血能力,蘇聯經濟在70年代後期陷入了停滯。在中國,類似的跡象已經顯現,必須對此有高度的警覺。

  時至今日,中國依然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市場經濟,充其量只能被稱為是“模擬市場經濟”。因為上游生產資料始終通過國有壟斷企業掌控在國家手中,例如“三桶油”把持著中國的石油、天然氣,而“兩網”把控著電力供需。

  在“模擬市場經濟”中,看似也是通過市場來調配資源(事實上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權力),但事實上,只是對下游資源的調配。國家沒有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赤裸裸地調配生產行為,但是更加隱蔽地通過壟斷國有企業來實現對生產行為的幹涉。

  一方面,壟斷型的能源集團有願望也有能力挾持國家的產業政策,另一方面,國家需要壟斷集團來實現經濟控制的資產增值(實際是國家對國民的剝削)。通過這種國家控制下的市場模式,中國過去三十年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每個特定的階段都會有部分群體的利益被犧牲。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總會有另外一部分人的生存狀況變得更差。

  更可怕的是,在這種“模擬市場”條件下,無法形成“正激勵”,市場信號被完全扭曲。

  一方面,政府投資的效率極度低下。在投資能力較低,項目意義非常重大的情況下,還可能指望有較為嚴謹的投資分析和回收核算。但在短時期內進行巨額政府投資時,拍腦袋就上馬的情況屢見不鮮。有學者估算,過去10年里,政府投資的效率正在大幅下降——從2002年每增加1元GDP需要固定投資1.78元到2010年需要5.99元。

  另一方面,人的創造力被制度扼殺。儘管私營經濟在中國的GDP中占有了相當大的比例,但沒有人能否認,大大小小的私營企業正是在與政府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下生存的。企業家們不是在努力提高效率或進行創新,而是緊緊貼著政府的鼻息,搞好與官員的關係,爭當“紅頂商人”。

  面對如今的經濟困境,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面臨著挑戰,如果解決不好,所謂的中國模式就可能反而被稱作“中國病”,就像高速增長之後陷入衰退的“日本病”,甚至更遭。

  時至今日,當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持續下去的時候,就應該下決心進行系統性的變革,而不是簡單的投資刺激。這種變革不只是宏觀上的某些調整就能夠奏效的,而是要在微觀經濟層面實現解體和重生。中國經濟要從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轉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均衡帶動增長的模式;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轉變到依靠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的增長;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轉變為主要依靠提高勞動力素質、企業創新能力來發展。

  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本是中國經濟進行技術改造,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的絕佳契機。但在經濟刺激政策下,依靠增加信貸規模、提高企業產能和全面鋪開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的矛盾被表面的繁榮所掩蓋。在一片歡呼聲後,人們才發現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建設工程貸款難以收回,經濟結構仍處於惡化之中。

  從理性和現實教訓而言,出現另一個四萬億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從政府思維慣性、政策本質、投資方式而言,我們卻絕難杜絕再次出現又一個四萬億救市的可能。因為,這種以政府主導增加信貸規模,巨額投資“鐵公基”項目的方式是直接和簡單的,是能夠短期見效的,對地方政府和國企是皆大歡喜的,雖然這樣無異於“飲鴆止渴”。溫家寶總理近期已經明確指出:“穩增長的政策措施包括促進消費、出口多元化等,但當前重要的是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這無疑是對過去“四萬億”模式某種程度上的否定。

  “中國病”是一種慢性病,必須通過體制改革慢慢調理,此外通過減稅、利率市場化、反壟斷、財政民主化、放權讓利等多種政策來緩解病情,倘若企圖以政府大手筆救市這副“猛藥”來治療慢性病是愚蠢的更是危險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