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歷史鈎沉: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甲午海戰

http://www.CRNTT.com   2012-12-02 10:02:43  


 
  李鴻章是堅決主戰的,丁汝昌根本不敢一戰,為了防止手下擅自開戰,丁汝昌命令各艦出海時奉命只帶一半數量炮彈,更糟的是每門主炮只攜帶1發實彈,其餘全是教練彈。1894年7月,朝鮮形勢吃緊,7月22日李鴻章電令丁汝昌“(日方公使)大鳥迫韓逐葉軍,恐葉軍危困,添隊難登岸,汝須統大隊船往牙山一帶海面巡護。如倭先開炮,我不得不應。祈相機酌辦。”(《半島海戰》,載《歷史研究》,1984年第4期)要丁汝昌為支援葉志超的運兵船護航。汝昌膽怯畏敵,回電道:“牙山在漢江內口,無可游巡。大隊到彼,倭必開仗。白日惟有力拚,倘夜間暗,猝不及防,只聽天意。”(《半島海戰》,載《歷史研究》,1984年第4期)實際牙山在牙山灣東端,並非丁汝昌所說漢江內口。傻子看看地圖都知道,我們丁提督卻不知道,你信嗎?丁汝昌豈不知自己帶的是教練彈,他是躲著日軍走的,可惜最後還是遇上了,我懷疑,丁提督海圖都看不懂。

  8月中旬李鴻章也多次電示丁汝昌“汝當振刷精神,訓勵將士,放膽出力”,並責令“此正海軍將士拚命出頭之日,務即跟蹤(日艦),盡力剿洗,肅清洋面為要,不可偷懶畏葸幹咎。”(見《李文忠公全書》(電稿),載《甲午中日戰爭》(上)81頁)可見當時李鴻章並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只會極力保船,不求戰機。

  甲午海戰後,丁汝昌嚇破了膽,10月中旬,李鴻章多次電令丁汝昌率定、鎮等“出巡威灣旅一帶”並質問丁汝昌:“現船全數伏匿,將欲何為?”(《李文忠公全書》,中華書局1987年版卷18第4頁)。11月12日,日軍進攻旅順,丁汝昌奉命率6艦“赴旅順口探巡”,但他只是把戰艦停在旅順口外觀望了9個多鐘頭,對守備將士未作出任何援助就棄旅順而去,最終造成日軍在旅順大開殺戒。在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之際,丁汝昌派人與日軍“和談”,實際上是談判投降的條件;而他服毒自殺,則是為了使其家屬免遭誅罰,根本談不上“堅持不屈”,“以死報國”。 由於當時丁汝昌正被朝廷“革職留任”,無資格與日軍商談投降日軍談判是僭越的大罪,誅九族。丁自知罪責重大,希望以死卸責,以免家族遭到盡誅。所以,根本談不上“為保存民族氣節”而“以死報國”。

  李鴻章也有責任,無識人之名,任命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統領水師,當然也有可能是李鴻章不重視北洋水師,北洋陸軍才是關鍵。

  甲午戰爭地面失敗更是開創了一個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也就是一個國家的僑民甚至國民絕大多數站在敵國身旁,當時海外華僑在會黨(孫中山之流)的鼓動下踴躍向財政困難的日本捐款,推動對中戰爭,避免日本因缺錢而使戰爭半途而廢,當一個個日本打勝仗的消息傳來後,華僑們大肆慶祝,驚的西方人以為華僑集體精神錯亂,而就在大清國內竟有散布滅清保日論。

  清朝幾十年的洋務運動也不是白搞的,與大部分的想象相反,晚清的財政相當健康,同治時期每年朝廷歲入正歲7000萬兩,支出6000多萬兩,其中一半是軍費,光緒時期歲入更高,從光緒十一年(1885)到二十年(1894)的10年間,每年平均歲入8300餘萬兩,歲出7700餘萬兩,盈餘約600萬兩。而光緒十七年(1891)一年盈餘竟達1000餘萬兩。(劉岳雲《光緒會計表》),大清用金錢打造了一個豪華的北洋水師,以為天下大吉,可以高枕無憂了,的確,單論武器,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但是戰爭拼得是決心。為了能夠打贏北洋艦隊。日本連續十年將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5%左右投入到海軍之中。這對國家是一種災難,一旦甲午戰爭失敗,日本將完全倒退300年。

  一個國家自大自傲,缺乏進取心,每日只想安逸泡妞,這樣的國家亡國不是在幾十年後,而是就在眼前。

  (作者簡介:周彥武,和訊專欄作者,獨立財經評論人士,多年從事行業研究工作。涉及行業包括:電視面板、芯片行業、汽車行業、造船行業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