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百年宋教仁

http://www.CRNTT.com   2013-03-23 11:14:46  


 
  第四,宋教仁和孫中山的一些不同見解和分歧。同盟會於1905年在日本成立,其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總結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當時的核心是“民權主義”或者16字綱領里的“創立民國”。但問題隨之而來,很多同盟會成員、革命黨黨員對於民國究竟是什麼樣的、民國政府究竟怎麼組織心里並不是十分清楚,很茫然。同盟會綱領第一條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大家覺得把滿族政府推翻,讓漢人組織政府一切都會好,國家也會強。至於共和政制究竟是什麼樣的大家並不知曉。但宋教仁對共和政制在同盟會成立後的幾年里進行了思考,不過他的思考和孫中山的思考有了一些不同與分歧。孫中山在他的演說文章中是這樣設想的(辛亥革命之前):革命之後不是馬上實現民主和憲政,而是革命之後要有一段革命軍事專政的實踐,即“軍政、訓政、憲政”,軍政就是革命黨獨攬政權,先不頒布憲法、先不實行民主憲政,在這個階段把原來專制的習慣、人類不文明的東西通過軍政手段慢慢去掉,普及教育、發展經濟、現代工業,這是軍政時期。訓政階段有了一點變化,比如推進地方自治,但革命黨獨攬大權。經過9年後過渡到憲政,頒布憲法、召開國會,還政於民。我們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觀察,孫中山的設想多多少少有點用專制行民主,有一段集中權力的階段,或者晚清民初有一些思想家或者學者強調的“開明專制”,孫中山有點這樣的味道。

  但宋教仁在日本觀察日本、英國以及其它國家的政制,覺得這個做法不行:日本這樣恰恰可能是革命黨人自己推行專制獨裁,排斥民主憲政,排斥思想的自由,排斥壓制人民的自由權利。日本不是嗎?倒幕維新有功的西南藩閥反倒妨礙了人民的自由。宋教仁覺得將來中國革命後恰恰有可能是革命黨人自己就推行專制獨裁,所以宋教仁得出了不同設計:革命後馬上實行民主憲政,並且實行責任內閣制、政黨內閣制,用這個辦法限制任何一個個人的專制和獨裁,限制壓制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權利的情況。為此,在1911年底孫中山從國外回到中國組織革命政府時他倆發生了爭論,宋教仁主張責任內閣制,孫中山主張實行總統制。當時有些人懷疑:宋教仁在革命黨里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宋教仁想要主張實行責任內閣制是不是自己要想做責任內閣的總理?其實不是,孫中山有孫中山的想法,宋教仁有宋教仁的政治理念,他們倆的政治理念不一樣。當然這里面我並不一定是說孫中山正確或者宋教仁正確,他們倆各有各的道理。按照孫中山的想法,優點是給蕩滌專制的污泥濁水一段時間,稍稍集中一點權力後可能避免政治上的動蕩。但按照孫中山的軍政、訓政最後到憲政的辦法,掌握權力的革命黨人必須是民主憲政的忠實執行者,是信仰民主憲政的,否則真的有可能向日本的藩閥政治一樣,殘酷地壓制不同意見,甚至在後來過渡到法西斯政治,對中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且殘酷地屠殺中國人民,過渡到非人道的政制。按宋教仁的意見也有問題,國人特別是絕大多數的國人和中國社會精英要認同民主,如果國人不認同那這個民主政治很難立即實現。所以這兩種設想都有優點,也都有問題存在。

  結語:民主憲政之難。難在哪兒?在宋教仁生活的時代(1912年、1913年)表面上民主共和、政黨政治的說法、輿論在報紙的版面上、在社會的思潮上好像占據了非常重要的顯赫地位,好像不民主不行了。可實際真正信仰民主的,真正信仰憲政的,並且真正按照民主憲政的原則去執行的,去進行政治實踐的,按照這個原則行事的真的很少。中國社會精英、中國廣大國民更多滿足於“民國”這麼一個招牌,“民國”這麼一個形式,或者很多人自己在台下說民主、說憲政,到台上後覺得這些東西是多餘的。用現在的話講是“又要選舉又要容許不同的政見發表,太麻煩了,還是維穩好,一個人說了算好,想怎麼辦就怎麼辦”。所以我在多個場合中強調,宋教仁和主張民主憲政的朋友們是孤獨的先驅者,真正能認同並且願意按照民主行事的人很少,這是民國初年宋教仁失敗、為什麼民主憲政不能真正實現的原因。

  也許大家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人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人民是對的,得到人民支持的就會勝利。其實歷史上常常不是這樣,人民的選擇或者說社會的多數人的選擇可能是錯的。民國初年大家的選擇是強有力的政府,用現在的語言解釋是“一個獨裁的政府”。這是宋教仁的悲劇所在。我的演講就到這兒,謝謝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謝遲教授的精彩演講,尤其是對“宋教仁這一孤獨的先驅者”的深刻論斷。接下來張耀傑先生發言!張先生是著名的文史專家,宋案的專家,也是燕山大講堂的老朋友,歡迎張教授上來給我們分享一下他對宋案的看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