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榮劍:中國的“邊緣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3-04-24 10:37:51  


 
  張五常在前後間隔差不多有近30年時間,分別從市場經濟和縣際競爭這兩個不同角度出發,來認識它們各自在資源配置中所發揮的作用,的確從根本上抓住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秘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顯然是政府和市場雙重作用的結果。張五常由此認為,中國的經濟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制度,因為它有了市場和政府兩個輪子,它們共同推動中國經濟進入飛速發展的軌道。

  科斯和王寧在《變革中國》一書中認為,張五常分析框架的弱點在於:“它將社會看作同質的實體,將制度變遷看作一個單獨的事件,在這個框架中,制度變遷僅僅是一個更優越的制度一舉替代另一個較差的制度。20年之後,這種思維依舊是社會科學文獻中的主流思想。在這個理論框架裡,制度變遷中既沒有過程,也不需要時間。”

  這個批評可謂擊中要害。制度經濟學最注重的是對制度變遷的分析,離開了制度演變的時間、過程和具體構成要素,最後只是以結果為結論,一定似是而非。

  科斯和王寧關注中國的“邊緣力量”在中國改革進程中的先鋒作用,首先是在方法論和價值觀上的突破。在他們看來,中國改革的初始目標是拯救社會主義,黨的領導人一開始並沒有一整套關於市場經濟的理念和方案,後來所發生的不可逆轉的市場轉型完全是出乎意料的。他們這麼說並不是要否認或貶低中國政府及其領導人,特別是鄧小平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作者是要表達出這樣的看法:中國改革的許多程式化描述實際上並不真實,至少是忽略或掩蓋了那些“邊緣力量”在改革進程中的突破性作用。

  承包制、鄉鎮企業、個體戶和經濟特區,被科斯和王寧視為是中國市場經濟轉型中四個最重要的“邊緣力量”,它們共同促成了中國的“邊緣革命”。

  農村土地承包制最初起源於安徽小崗村。這個完全是由饑餓的農民偷偷摸摸搞起來的資本主義“複辟”行為,經過謹慎的探索,再到大規模的推廣,最後終結了人民公社體制。鄉鎮企業是在國有工業體系的縫隙中,由農民在缺乏任何國家支持的條件下,逐步發展起來。個體戶則是由城市底層的邊緣人群所組成,從小買賣開始,逐步壯大為城市私營經濟。經濟特區是在沿海城市已經形成民間對外開放的形勢下,由政府順勢而成。

  科斯和王寧總結道:“我們對邊緣革命的強調表明,80年代中國市場化經濟轉型主要是由非國營經濟引導的,而國家引導的改革並沒有成功拯救失去活力的國營經濟。”這個結論指出了一個基本事實:一直被有些人視為中國經濟發展主導力量的國家權力,其實並沒有在中國市場化轉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家主導的改革或通過其有形之手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影響,實際上是在邊緣革命所開拓出來的基礎上形成的。

  比較張五常和科斯的觀點,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在思想和價值觀上的差距所在。張五常把制度變遷的過程抽象掉了,把時間凝固了,把變遷中的一系列事件和要素都化約了,進而把中國市場化轉型的結果,而且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果,看作是這個制度演變的最終成果。而科斯和他的合作者王寧,則是盡可能真實地還原中國改革的歷史進程,恢復那些被長期忽略的邊緣力量的應有歷史地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