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外交的源動力在變

http://www.CRNTT.com   2013-08-31 08:44:4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大樓
  中評社北京8月31日訊/學者滕建群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中國外交的源動力在變》,文章說,3月完成權力移交以來,國際社會一直在對中國外交進行推測,更有人與先前的風格相比較,試圖解釋如今中國外交的不同。變化是明顯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外交的源動力在變。

  建國後,第一代領導人延續戰爭年代的意識形態,“一邊倒”向蘇聯陣營,選擇了意識形態相同的集團。意識形態外交的其核心是解放全人類,促使中國參與了援助朝鮮和越南的兩場戰爭,對手都是美國。經濟援助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支點,特別是對亞非拉國家的援助,儘管中國不很富有,但經援從來不含糊。這讓中國有了遍及世界各角落的朋友,至今中國仍在享用當年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太地區留下的外交遺產。

中國轉向經貿主導的外交政策

  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地位。用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話說,中國是被亞非拉朋友抬著進聯合國的。意識外交也讓中國付出代價。特別是在中蘇分裂後,部分國家兩面討好,中蘇通吃。金正日不時利用兩大國的矛盾,從中撈得好處。今天,金正恩試圖利用中美間矛盾,結果並不如其所願,原因是中國不再以意識形態來確定敵友。

  上世紀70年代末期,鄧小平掌控中國大局,推行改革和開放,放棄以意識形態為源動力的外交政策,先是打開與美、日關係之門,後又與周邊國家重修舊好。中國不再鼎力支持“歐洲明燈”——阿爾巴尼亞。1992年8月,中韓相互承認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意味著承認曾經的對手,朝鮮極不高興。鄧小平的想法是在朝鮮半島保持相對平衡且正常的國家關係。鄧小平與韓建交的膽識讓中國對朝政策有了根本性轉變,即中國願與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所有國家建立友好關係。

  鄧小平思想的核心是一切為國家發展服務,外交也不可避免被鉻上經貿的印記。從中央到地方,吸引外資、加強國際合作,從而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民生成為外交的出發點。1988年3月14日,中越海軍在南沙衝突,一線指揮員請示中央同意擴大戰果,把聯合國海洋委員會授權的74號海洋觀察站建立在越南占領島礁上,但中央並未同意,決策層的出發點是維護國際關係和南中國海(南海)穩定。相反,越南在衝突後擴大了對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占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