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陳剛:中國開啟強勢外交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13-12-16 09:55:02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曾經脈絡清晰地經歷了兩個階段:毛時代和鄧時代。在毛澤東時代,中國身處冷戰之中,周邊安全環境嚴峻,外交受到意識形態的強烈影響而變得非常強硬和高調,甚至缺乏彈性,新中國在恢復聯合國席位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後正式成為政治上的大國,但經濟上仍是非常貧窮的國家;鄧小平接掌權力後,中國全面修改內政、外交政策,將國家戰略重點放在國內經濟建設上,外交上“韜光養晦”,淡化與他國的分歧與領土衝突,在國際事務上即便與美國等西方大國有不同見解,也一般選擇以“棄權”表態。可以說,從毛到鄧時代,中國外交實現了一次由強硬到溫和、由高調到低調的風格轉換。

  而過去一年,圍繞著“中國夢”的正式提出,中國外交實踐再次邁過了一道關鍵的分水嶺,開始向更為強勢和高調的方向轉變。2013年,在日趨升溫的南中國海和東海領土(海)糾紛中,中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新的策略,改變了過去相當長時間裡“擱置爭議”和淡化糾紛的態度。針對日本國有化釣魚島的舉措,中方不僅向聯合國提出中國東海大陸架的延伸應劃界至沖繩海槽,更在數月後首次劃設涵蓋釣魚島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無論在南中國海還是東海,中國軍方和行政執法部門都增加了在這些區域的活動和存在,尤其是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南下南海格外引人注目。

  更具有全局意義的是,中方在11月舉行的中共三中全會上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這有望成為領導人協調外交、軍事、安全等領域政策與執行並落實國家整體安全戰略的最高機構。在一個低調外交、一切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年代裡,領導人並沒有迫切需要來設立這樣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但伴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和外交風格轉換,中國可能會面臨越來越複雜的安全和外交問題,這種機構就顯得必要,國家安全委員會將在貫徹最高領導人強硬風格和個人意志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國家實力和領袖個性決定外交風格

  應當講,鄧小平當年提出的“韜光養晦”外交策略是與中國當年較弱的經濟實力和較低的現代化水平有很大關係的。在199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甚至比不了西班牙和巴西,與美、日的差距懸殊。即便到了200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名有所上升,但仍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和美國的八分之一左右。此後的十幾年中國經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主要大國的實力對比出現了近代以來歷時最短、最猛烈的變動,到今年底,中國經濟總量將反超日本三分之一以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