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金融改革: 不完全的任務

http://www.CRNTT.com   2013-12-23 08:42:35  


 
  握有最多金融資源並享有諸多政策紅利的中國銀行業,在渡過了加入世貿組織衝擊之後,其行為表現與市場和民眾期待日漸背離。無論是名目繁多的亂收費還是損害市場聲譽的增發行為乃至本就形成壟斷格局的相關市場主體之間的參股,儘管可以讓銀行報表短期內變得格外好看,但這種飲鴆止渴的行為絕對與市場規律背道而馳。以四大行為代表的中國銀行業,其市值躍居全球同業前列並不代表其經營與管理已臻世界級水準。全行業淨利潤屢創新高,不良貸款比率和餘額降至歷史新低,也並不表明中國銀行體系的整體競爭力已全面提升。

  在全球前六大經濟體中,中國是唯一沒有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大國。甚至同為“金磚”成員之一的印度也完成了利率市場化進程。而在中國,關於利率市場化一直存在激烈爭論,甚至連利率市場化的路徑都沒有形成統一認識。有人更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向市場發出警告:貿然實行利率市場化會放大銀行與企業的“道德風險”,進而擾亂市場秩序,進一步拉大存貸差。其背後的用意很清楚:反對利率市場化。

  其實,央行行長周小川早已承認: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基本具備。可以說,在既有的利益格局下,所謂的利率市場化之爭實質是銀行享有的制度紅利存廢以及延續之爭。眾所周知,在金融創新方面尚處於求學階段的中國銀行業,其賴以盈利的“鐵飯碗”就是靠固定存貸差。也正是有了這個盈利王牌,才使得主要大銀行對加息根本不在乎。因為信貸需求的任何下降可以被更高的利差抵消。最近十年,淨利息收入在銀行的利潤構成中一直占60%以上。很難想象,一旦這個“鐵飯碗”被打破,情形會如何?

  已經卸任的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曾經警告,如果不能加速改革,銀行業曾長期賴以生存的那種以經濟高增長帶動信貸高投放,以此促進經濟高增長的經營環境將漸行漸遠。

  真正的危險還在於:一旦中國銀行業在壟斷與暴利的環境中浸潤太久,不僅轉型的動力將顯著降低,而且造成轉型邊際成本的大幅上升,甚至利用其在政府與市場中盤根錯節的關係紐帶,影響銀行業改革的進程與路徑,降低政府對銀行規制的取向,進而形成阻礙金融改革的強大利益集團。如若這種格局進一步鞏固,不僅有可能放大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而且也使得中國在下一步的全球金融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也許能在5年內將經濟規模做大到15萬億美元。但以銀行業為代表的中國金融體系業已出現的突出問題使得我們必須格外警惕可能遭遇的轉型停擺。如果繼續放任在製造業基礎不很鞏固且金融體系並不健全的情況下,就將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風險極大的房地產領域,如果銀行體系不能盡快建立合理的股權結構與現代公司治理制度,並使自己的行為契合普適性的市場規律,則中國銀行業不僅有可能揮霍掉來之不易的比較優勢,更將失去構建競爭優勢的時間窗口。進一步的,不僅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正轉型,亦很難承受得起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的衝擊。世人皆知,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之前就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保體系,且在1990年資產泡沫破滅後的長達20年中,日本始終保持著貿易順差,豐田、日立、鬆下等超級企業的出口利潤為日本銀行業消化不良債權提供了來源,為日本經濟走出長期衰退創造了條件。而且日本高達數萬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可觀的年收益又大大增強了日本金融體系修復的動力。而當今中國,經濟不僅存在著內部失衡,外部失衡亦很嚴重,在這種約束條件下,必須格外小心資產泡沫膨脹之後引致的系統性經濟風險。如若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局部風險的擴散和累積將有可能演變成系統的經濟與金融風險,而民生福利和財富增長的不協調問題已經不再局限於經濟領域,如若不能找到有效的對策,很有可能成為激化社會矛盾的定時炸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