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邵逸夫的影業與慈善帝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1-08 10:36:40  


 
  1973年,TVB開始每年舉辦“香港小姐”競選。當選者往往一夜成名,實現灰姑娘的童話,落選者也有機會進入演藝行業,開始多姿多彩的人生。港姐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是香港一張永恒的魅力名片。

  邵逸夫用80年打造起一個價值超過200億港元的影視王國。可以說,在香港的文化史上,邵逸夫注定是一個即使再過一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標杆性人物。邵氏兄弟電影公司30年間攝制電影超過1000部,獲金馬獎、金像獎幾十個,幾乎壟斷香港電影業。在邵氏之前,香港電影以文藝片占主導地位,邵氏一統江湖後,影壇逐漸由文藝主打變為商業片成主流的局面。

  儘管影評家們常常指責邵氏出產的影視作品“媚俗”,但僅以商業價值而言,專走小市民路線的“邵氏出品”稱霸香港電影市場近二十年。常被斥為盛產肥皂劇的TVB,也能常年坐擁本港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之首。

  而早在其步入電影業時,邵逸夫就認定,搞電影事業必須生產發行結合,方有出路。到上個世紀80年代,邵氏公司已在全球擁有300多家自辦或代理的電影院發行網絡,每年拍攝的40多部國產片,不僅娛樂了各國觀眾,對傳播中華文化功莫大焉。

  除了精通業務、對市場敏銳性極高外,吃得苦、做事勤勉、精益求精、對成本錙銖必較這些老一輩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亦表現得淋漓盡致。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此話絕非誑語。為了保證影片質量,他對影片嚴格把關。出現劣片,若無法補救,寧願燒掉。邵逸夫曾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燒掉好多部。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據稱,邵氏在37年中燒掉的影片達數十部。

  與“燒片”的豪氣截然相反的,是邵逸夫對所有對成本錙銖必較。據傳,曾經有一次他拒絕了一名劇務要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給片場工作人員的申請,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所賣的饅頭一個只要一毛錢。結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員因沒有早餐吃而鬧罷工,邵氏為此損失了近萬元。

  淡然退場:邵氏影視帝國易手

  在影視和商界忙碌了80載的邵逸夫晚年想歸隱,左右四顧卻發現無人可以接手他這龐大的影視帝國,兩個兒子不肯改變在新加坡當“包租公”的安逸生活,他的太太方逸華也想陪他歸隱,最後熱鬧了一輩子的邵逸夫,還是決定把TVB賣掉。

  不過,邵逸夫的“托孤”過程並不順利。最早進入媒體視線的是TVB非執行董事、其士集團董事局主席周亦卿。2006年,在傳出邵逸夫有意出售TVB股份後不久,有報道稱,周亦卿準備引入上海資本入股TVB。但這一消息很快就被周亦卿否認。2008年,內地房地產巨頭碧桂園公司主席楊國強願出價百億元人民幣收購TVB的股權。但此後,因內地房地產市場的形勢急轉直下,楊國強遇到資金問題,這一交易未能繼續下去。這一年,凱雷、黑石及貝恩資本等國際私募基金公司也都有意競購TVB,但因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而紛紛放棄了收購計劃。

  不過,2011年4月,以陳國強為首的財團所出的收購金額約為62億港元(約合52億元人民幣),其中他占有所獲股權的五成多,其餘股權分別由已故台灣著名企業家王永慶之女、台灣女首富王雪紅,以及擅長投資電訊傳媒業的美資私募基金PEP持有。合計下來,邵逸夫所持的26%TVB控股股權,連同新界清水灣地皮一起共售得港幣86億元。

  股權的變動,標誌著TVB的“邵逸夫時代”正式結束。(原題:邵逸夫辭世,來看看他的影業與慈善帝國 2014年01月07日13:53來源:搜狐財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