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絲綢之路:從戰略構想到現實規則

http://www.CRNTT.com   2014-07-30 09:08:37  


 
  在“新絲路”的建設過程中,中國需要進一步地研究經濟、政治和外交的關係,從“以經促政”轉變為“政經兼顧”,逐步形成處理政治關係與經濟合作的新思路。一方面要適當優先考慮政治關係,只有在理順政治關係的基礎上,經濟合作才能得以順利有效地推進,一個把中國視為安全威脅的國家,不可能積極參與中國推進的互聯互通建設。周邊中小國家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對中國的崛起存在一些疑慮是可以理解的,這需要中國做出努力,釋放善意,展現誠意,“新絲路”戰略已經體現了這一點。中國在提出與中亞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同時,就強調了“決不幹涉中亞國家內政、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範圍”的原則,而且把提升與中亞國家之間的雙邊政治關係放在了首位。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先後簽署了《中土關於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中哈關於進一步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中烏關於進一步發展和深化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和《中烏友好合作條約》以及《中吉關於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中國在提出與東南亞國家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同時,也提出願與東盟國家商談締結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另一方面,還要盡量避免通過經濟關係達到政治目的。在“新絲路”的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國家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如果我們由於經濟上的優勢而表現出政治上的強勢,就會影響“新絲路”建設的深入,甚至會導致一些國家因為政治關係上的敏感而對“新絲路”建設持謹慎態度。特別是面對一些涉及主權領土等敏感議題的政治問題,通過經濟施壓也很難有效果。所以在“新絲路”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政治關係,也要避免政治化,更要充分發揮經濟規律的作用。“新絲路”建設涉及國家多、領域廣、跨度大,相關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狀態差別較大,科學恰當地處理好政治與經濟的關係至關重要。

  從“對外開放”到“塑造開放”,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造條件。2013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國,進出口總額達到3.87億美元。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中國對外開放的國際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在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中國既面臨著國內轉變增長方式、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金融市場波動、美元風險和人民幣國家化等傳統問題,也面臨著一些國家出於政治考慮而對中國對外開放的抵制和限制。在這種新的情況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能僅僅依靠國內層面的單方面放鬆限制,還必須主動為對外開放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中國對外開放從“積極推進”階段發展到“自然融入”階段。“塑造開放”就是要理順開放的國際環境,包括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更加公平合理,也包括打造經濟合作的核心國家和地區。中央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和“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正是適應了塑造對外開放環境的現實需要,而“新絲路”建設正是這一戰略部署的重大舉措。

  推進“新絲路”建設需要規則構建

  文章稱,21世紀以來,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受阻、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挑戰;美歐積極推進超區域貿易協定談判,力圖控制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的主導權;中國周邊地區各種特惠貿易協定也在不斷出現,使得區域經濟關係進一步碎片化;中國在對外開放新階段,面臨的規則、標準限制和爭端越來越多。建設“新絲路”為中國推動更新國際合作機制和國際規則構建提供了機遇,研究制定有效的國際規則也為“新絲路”建設提供保證。中國作為“新絲路”建設倡議的發起國,應該在其中積極發揮領導作用,主動承擔創新合作機制、構建國際規則的責任。

  借倡導絲綢之路之際,提出合作的主流思想和指導原則。“新絲路”相關國家發展水平差別比較大,利益需求也各有不同,將眾多國家協調在一起,必須有一個能夠保證合作順利推進以及參與各方都能接受的原則。上海合作組織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而東盟在引領東亞區域合作過程中,形成了照顧各方舒適度和柔性的“東盟方式”。“新絲路”建設也需要有一個能夠凝聚各方共識的主流思想,包括處理國家之間經濟關係的原則、協調政治關係與經濟合作的原則、達成共識的規則、解決爭端的原則等。習近平主席指出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是“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中國可以在此基礎上,為“新絲路”建設研究提出更為具體的指導原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