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DIRT經濟學:拉丁美洲的特殊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4-07-31 12:23:17  


 
Taxation(徵稅):巴西的“官民博弈”

  巴西近年來推行的製造業減稅政策,就是順周期模式的典範:在經濟增長率高企引起本幣升值的情況下,政府出台了16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措施,以扶植本國薄弱的紡織、鞋類、家具和軟件業。然而從國外進口廉價的紡織品、日用品和家具顯然更有助於遏制而不是助長通脹,減稅政策與其說是出於經濟因素,倒不如說是政治平衡的考慮。

  一般而言,在一個經濟發展相對健康、政府穩定高效的國家,稅收是調節經濟的有效杠杆。政府在以收入最大化為目標的前提下,需要綜合考慮執政聯盟的行業背景、稅率對勞動者工作熱情的影響以及稅收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制訂出一個合理的稅率,並根據現實財政狀況進行調節。

  為了應對經濟波動,西歐和美國傾向於採取逆周期的稅收和財政政策:在衰退時期,政府擴大支出並減稅,以刺激經濟復甦;在增長時期,為防止經濟過熱,政府實行緊縮政策,以控制總需求的擴張。然而拉美國家大體反其道而行,它們的稅率調整和債務政策都是順周期的——當經濟衰退時,政府反而會削減支出、提高稅率,以增加短期收入,同時厲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巴西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國家。

  特別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後,巴西和另外許多拉美國家形成了高分權度、低凝聚力的政治格局。高分權意味著中央政府對財政收支的控制力降低,方便了地方政府遂行獨立的、利己主義的財政政策,破壞了宏觀經濟的穩定性。中央政府在平時可做的調整較少,只有到了赤字高企、難以償債的階段,才得以通過提高稅率來增加支付能力,強化調控經濟的能力。同時,不同政黨組成聯合政府的現象十分普遍,政府必須把相當一部分財政資源分配給不同的政黨,同時又不能貿然提高某一行業的稅率,以免引發關係萬千重的執政聯盟的內訌,這就助長了順周期政策帶來的赤字效應。即使是在經濟發展較為穩定的階段,財政資源也往往被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地方政府或其他尋租者用於消耗浪費,而不是儲蓄起來用於償還債務,公眾也會要求政府降低稅收並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結果,大家群策群力,一同奔向“老賴”之路。

  饒是如此,巴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依舊不高。他們的懷疑除去針對政府配置資源的合理程度外,實際上也指向政府的道德形象——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開啟不過40年,許多國家的政府依舊把執政能力低下歸結為“交學費”,對國際經濟環境認知不明,而把收支政策偏頗帶來的損失轉嫁給全體國民。穩定時期,民眾對政府的承諾態度猶疑;動蕩時期,更不相信政府能夠挽救危機,這就變相抬高了治理危機的成本。於是,問題又回到了183年前托克維爾的質問:為何人們會只顧眼前而不管將來?

  原標題:DIRT經濟學:拉丁美洲的特殊困境 

  作者:劉怡 來源: Time Weekly - 2014-07-31 03:41:2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