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改革開放與中國資本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4-09-09 09:03:00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 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9月9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改革開放與中國資本主義》,內容如下: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形態,從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人們因此把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分割開來。但實際上則不然。“改革”的要點在哪裡?改革就是引入市場,發揮資本的作用。毛澤東反對資本主義,但他反對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運作方式,認為這種方式並無助於中國的發展。他並沒有反對資本的其他運作方式,中國大規模的工業化本身是國家資本運作的結果。犧牲農民利益、政治動員、高積累和低消費,都可以解讀為原始資本積累,因為這樣做的唯一目標,就是經濟發展和工業的擴張。如果僅僅依靠資本本身的力量而沒有國家力量的推動,中國的經濟結構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同樣,人們也需要了解“開放”的要點在哪裡?“開放”一方面是使用外來資本,另一方面是和西方世界連接起來。毛澤東從來沒有反對與西方體系打交道。建國之後,毛澤東是要和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打交道的。但處於冷戰,東西方交惡,中國是被迫孤立起來的。中國甚至不排斥使用外資。早期中國實行“一邊倒”,依靠蘇聯。蘇聯的資本也是外資。中蘇關係破裂之後,因為外國靠不住,中國才走上了“斷裂式”的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和西方打交道,在鄧小平發動改革開放之前就開始了。1970年代後期的所謂的“洋躍進”就是對外開放。

  資本主義經濟就是資本加市場平台。從經濟上說,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就是資本的多元性和市場的多元性,這改變了毛澤東時代單純的國家資本和市場缺失的情況。因為毛澤東時代國家的行政性統一和管理,如果要發展市場經濟,唯一所要解決的就是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這裡可以從三類市場,即地方市場、全國統一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來討論中國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基層的初級市場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根深蒂固,要恢復初級市場並沒有任何困難。實際上,即使在毛澤東時期,除了短期的推行極左路線階段,不同規模的基層市場(“集市”)一直存在著。改革開放以後,這類市場得到了大解放,發展得異常迅速。現在這類市場遍布全國各地,只要有經濟活動的地方,就有這類市場。做得好的地方,這類市場已經和國際市場接軌。最著名的就是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這類市場及其所發生的經濟交易,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不小。儘管從GDP(國內生產總值)量來說不大,但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