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當代電影敘事的秘密軌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14:16:12  


 
  《小時代》只能叫網友電影

  王小魯:一部電影如果被評為爛片,卻又吸引了那麼多人參與觀影,那它就是一個文化事件,可以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小時代》當然是粉絲電影,但我更關心的是網絡文化如何改變人的感受模式以及對電影的期待。從藝術角度來說,我特別關注它的敘事模式的改變。

  我覺得這是在敘事模式上的一個深刻改變,它對經典敘事有所疏離。在一個經典敘事裡面,會有一個非常扎實穩固的結構,在敘事上會有一定的強度和深度。而現在的電影不需要這個東西,也不一定需要有非常好的邏輯。它想展現什麼東西,就會迅速地讓它的故事流向這個方向,時時刻刻給觀眾提供快感。當然,過去的電影也提供快感,比如《西部往事》,它的結構非常宏偉,前期的鋪墊非常久,過了幾個小時才給你一個快感的宣洩。現在的觀眾可能接受不了這種敘事方式,他需要每時每刻給他一個“甜點”。這就形成了《小時代》這類電影的觀影模式,即“不一定講邏輯,只是給你提供非常好看的場景”。這一段需要什麼場景了,也不管敘事前後的搭配是否穩固,就馬上把場景給你呈現出來,導致故事迅速轉變。這樣的電影不叫“觀眾電影”,叫“網友電影”。

  韓寒是個有“小聰明”的導演
  
   《後會無期》比《小時代》好。但韓寒是初次做導演,他的整個控制力其實是不夠的,但他也是一個有“小聰明”的導演。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部電影是比較段子化、碎片化的,都沒有耐心去經營一個經典敘事的結構。昨天接觸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演員,他一坐下來就滔滔不絕地談論《小時代》,說一定要好好研究它,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做電影的要去了解的東西,我們拍東西就得這麼拍。郭敬明把上海拍得這麼明亮華麗,我們做電影也不要再做苦大仇深,所謂的過分真實性。第六代導演是追求真實性的,這在過去被認為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不再需要“真實性”則意味著電影向網友化時代轉型。

  商業化我不反對,唯一覺得比較遺憾的,是大家看片子的風氣在轉變。我們試圖喚起觀眾看電影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但目前人們選擇影片卻是只要這個片子票房過億就看,或者只要排片比較多的就看。



   王小帥:我很珍惜“獨立電影”這個稱呼

  第五代導演顛覆傳統電影美學

  王小帥:在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界有一股比較新的形式出現,就是左翼電影的進入。那個時候國內的戰爭環境催生了一些這樣的電影。它帶有明顯宣傳意味和政治觀點。而在此之前的電影還是比較娛樂化、吸引化,政治傾向比較模糊。1949年之前,左翼電影和過去國民黨時期的娛樂電影是相互叠加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娛樂部分慢慢被屏蔽掉了,政治部分被顯現出來,比如像《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等。但這裡面我覺得非常難得有幾個片子,比如《萬家燈火》,很頑強地脫離於當時明顯政治傾向。所以實際上它們流傳的時間更久。1949年以後,整個電影開始脫離娛樂狀態,連左翼電影已經不存在了,被大一統地變成後來的政治宣傳電影,帶有很明顯的政治意味。

  改革開放以後,電影重新起步。這個變化是由電影學院引導的。電影學院的“78班”中出現第五代導演。中間還隔了個處於模糊狀態的第四代。他們的電影,比如:《鄰居》、《見習律師》,具有了一些導演化、個人化和生活化的特征,但其變化和傾向還並不明顯。它是一個過渡期。因為第四代導演所處的社會和生活的位置讓他們處在一個模糊期。到了知青這一代,也就是第五代導演,他們是用新的美學視角詮釋,用畫面的美學,聲音的美學,技術的美學,完全顛覆以往中國傳統電影敘事方式,讓我們感受到了強烈的衝擊。

  我不可能做他們那樣的電影。因為我們這一代人沒有他們那樣的經歷:集體下鄉,在青春期受到社會變革的影響。我們那時候還小,個體是非常懵懂的。到我們自己做電影的時候,個體的東西就慢慢地浮現出來。並開始進入電影政治形態中。這種形態絕對不像過去左翼電影和娛樂電影之間的衝突,也不像第五代的時候技術化的改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