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就業增長潛在風險不可不察

http://www.CRNTT.com   2014-10-14 09:53:15  


  中評社北京10月14日訊/ 投資增長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資金動力。金融危機以來,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持續提高,從2008年的55%提高到2012年的72.2%,2013年擴大到78.6%。但是,億元投資帶來的就業人數卻在持續下降。這說明,中國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帶動的就業增加趨於惡化。同樣,中國名義GDP增加帶來的就業情況也不妙。

  中國證券報發表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陳炳才文章表示,高投資、高增長沒有帶來高就業,說明投資和增長模式存在弊端,需要加大改革力度,進行戰略和制度調整。中國就業潛力巨大,完全可以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就業增加需求。

  一、中國就業增長存在潛在難題

  文章分析,一經濟高增長未必帶來就業高增長

  2004年至2013年,中國名義GDP從159878億元增加到568845億元,名義經濟增長了255.8%;而同期就業人口從74264億人增加到76977億人,增加2713萬人,就業只增長3.6%,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不完全相適應。這也說明,中國經濟高增長與就業總量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係。從登記的失業人口規模來看,最近幾年失業總量規模增加,而不是減少。如此高的經濟增長,沒有減少失業規模,也說明經濟高增長難以解決當前的失業率問題。由此可見,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缺乏有效關聯。

  二投資帶動的就業增加缺乏動力

  投資包括信貸增長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資金動力。金融危機以來,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持續提高,從2008年的55%提高到2012年的72.2%,2013年擴大到78.6%,如此繼續下去,2017-2018年,中國當年投資就可能超過當年GDP規模。但是,億元投資帶來的就業人數卻在持續下降。以城鎮來說,每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解決的就業人數2004年為4656人,而2009年則降低至1718人,2013年降至876人,億元投資就業人數2013年比2004年下降了81.2%。這表明,當前投資基本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投資,而不是勞動密集型投資。也正因為如此,投資增加或投資擴張雖然帶來經濟增長,卻不能帶來就業高增長。這說明,大規模擴張投資帶來的就業很少,而社會基礎設施或產能會因投資過度而嚴重過剩。

  同樣,中國名義GDP增加帶來的就業情況也不妙。2004年創造億元GDP可以增加就業1702人,而2013年只有672人,億元GDP創造的就業人員效率下降了60.5%。按照邊際效應來看,2013年中國名義GDP比2004年增加了408976億元,同期就業增加2713萬人,每億元GDP增加就業人口只有66人。用信貸指標和消費指標,得出的結論幾乎相同。這說明,中國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帶動的就業增加趨於惡化。

  三不同產業就業情況差別較大

  2013年,中國第一產業億元GDP帶動的就業人數為4271人,第二產業為928人,第三產業為1130人。這表明同樣經濟規模下,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帶動的就業人口遠高於製造業,第三產業高於第二產業21.76%,第一產業則高於第三產業288.27%。而2004年億元GDP創造的就業人數第一產業為16266人,第二產業為2262人,第三產業為3519人。2013年與2004年比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就業率分別下降了73.74%、58.97%、67.89%。

  這說明,不同產業都存在產值就業人數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也說明勞動生產率是提高的,這在國有單位反映最為突出。2013年,城鎮國有單位就業人員6839萬人,比2006年6430.5萬人增長6.35%;製造業就業人員下降很大,從554萬人下降到369.5萬人;交通運輸和郵政儲蓄等也是下降的;住宿和餐飲、金融、租賃和服務、批發、零售等是下降的,只有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衛生和社保等就業增加較多;建築、科研和技術服務等也是增加的。這些機構占全部國有企業人員的比重從2006年的56.42%提高到2012年的63.07%。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